copyright 2000-2009 安老师天天作文网( zuowen365.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21034号-1
版权声明|关于我们|在线投稿|申请链接|给我留言|付费方式|作文在线报名|
诗经/雅/大雅/荡之什/烝民(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周宣王派仲山甫筑城于齐,尹吉甫作诗以增。
原文:
天生烝民1,有物有则。民之秉彝2,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3。保兹天子,生仲山甫4。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5,威仪是力。天子是若6,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7,缵戎祖考8,王躬是保。出纳王命9,王之喉舌。赋政于外10,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11,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12,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13,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14,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15,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16,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17,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18,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19。四牡业业。征夫捷捷20,每怀靡及。四牡彭彭21,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22,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23,式遄其归。吉甫作诵24,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25,以慰其心。
【译文】
老天生下这些人.有着形体有法则。人的常性与生来,追求善美是其德。上天临视周王朝,昭明之德施于下。保佑这位周天子,有仲山甫辅佐他。
仲山甫贤良具美德,温和善良有原则。仪态端庄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负责。遵从古训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礼节。天子选他做大臣,颁布王命管施政。
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诸侯的典范。继承祖业要宏扬,辅佐天子振朝纲。出令受命你执掌,天子喉舌责任重。发布政令告畿外,四方听命都遵从。
严肃对待王命令,仲山甫全力来推行。国内政事好与坏,仲山甫心里明如镜。既明事理又聪慧,善于应付保自身。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献忠诚。</p>
<p style="FONT-SIZE: 18pt; COLOR: #800080;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有句老话这样说:"柔软东西吃下肚,刚硬东西往外吐。"与众不同仲山甫,柔软东西他不吃,刚硬东西偏下肚。鳏夫寡妇他不欺,碰着强暴狠打击。
有句老话这样说:"德行如同毛羽轻,很少有人能高举。"我细揣摩又核计,能举起唯有仲山甫,别人爱他难相助。天子龙袍有破缺,独有仲山甫能弥补。
仲山甫出行祭路神,四匹公马力强劲。车载使臣匆匆行,常念王命未完成。四马奋蹄彭彭响,八只鸾铃声锵锵。周王命令仲山甫,督修齐城赴东疆。
四匹公马蹄不停,八只鸾铃响叮叮。仲山甫赴齐去得急,早日完工回朝廷。吉甫作歌赠穆仲,乐声和美如清风。仲山甫临行顾虑多,宽慰其心好建功。
【注释】
1.烝:众。物、则:严粲《诗缉》谓"天生烝民具形而有物,禀性而有则"。
2.秉彝:常理,常性。懿:美。
3.假:至。
4.仲山甫:人名,樊侯,为宣王卿士,字穆仲。
5.式:用,效法。
6.若:选择。见《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赋:颁布。
7.辟:君,此指诸侯。
8.缵(zuǎn):继承。戎:你。王躬:指周王。
9.出纳:指受命与传令。喉舌:代言人。
10.外:郑笺谓"以布政于畿外"。爰发:乃行。
11.肃肃:严肃。将:行。
12.若否:好坏。
13.解(xiè):通"懈"。一人:指周天子。
14.茹:吃。
15.矜:老而无妻。强御:强悍。
16.輶(yóu):轻。鲜:少。克:能。
17.仪图:揣度。
18.袞(ɡǔn):绣龙图案的王服。职:犹"适",即偶然。阙:缺。
19.祖:祭路神。业业:马高大的样子。
20.捷捷:马行迅疾的样子。
21.彭彭:形容马蹄声杂沓。鸾:鸾铃。
22.骙(kuí)骙:同"彭彭"。喈(jiē)喈:象声词,铃声。
23.徂:往。遄(chuán):速。
24.吉甫:尹吉甫,宣王大臣。穆:和美。
25.永:长。怀:思。
【赏析】
这首诗《毛诗序》谓“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因诗中直接颂扬的是仲山甫,而不是周宣王,故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宣王命樊侯仲山甫筑城于齐,而尹吉甫作诗送之”;清人郝敬既不赞同毛说,也不以朱说为然,他提出本诗合《春秋》微言大义之旨,仲山甫具才德位望,为辅弼重臣,宜常在王之左右,城齐之役,不劳相烦,诗言“袞职有阙、式遄其归”实有规讽之意。《序》谓美,郝谓讽,二说视角不同,自然见解相反,然也有共同点,那就是皆着眼于本诗的言外之意,非诗中的基本内容。见仁见智,各有所取,此姑且不论,如果就诗说诗,当以朱熹说为胜。
本诗首章起句不凡,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工于发端,高浑有势。开头四句郑重提出人性这一命题,哲理意味甚浓。前人多认为这是最早的性善论,故孟子在《告子章》中引此四句与孔子的阐释作为论性善的理论依据。但我们从全诗考察,似乎诗人并不是倡导什么性善论,他只不过是借天赋予人以善性,为下文歌颂仲山甫张本。戴震《诗补传》指出:诗美仲山甫德之纯粹而克全,故推本性善以言之。;第一章颂扬仲山甫应天运而生,非一般人物可比,总领全诗。接下去二至六章便不遗余力赞美仲山甫的德才与政绩:首先说他有德,遵从古训,深得天子的信赖;其次说他能继承祖先事业,成为诸侯典范,是天子的忠实代言人;再次说他洞悉国事,明哲忠贞,勤政报效周王;继而说他个性刚直,不畏强暴,不欺弱者;进而回应前几章,说他德高望重,关键靠自己修养,不断积累,因而成了朝廷补袞之臣。诗人对仲山甫推崇备至,极意美化,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备、身负重任、忠于职守、攸关国运的名臣形象。七、八两章才转到正题,写仲山甫奉王命赴东方督修齐城,尹吉甫临别作诗相赠,安慰行者,祝愿其功成早归。全诗基调虽是对仲山甫个人的颂扬与惜别,但透过诗中关于仲山甫行事与心理的叙述,从中大体能体察到处于西周衰世的贵族,对中兴事业艰难的认识与隐忧,以及对力挽狂澜的辅弼大臣的崇敬与呼唤。不难理解,本诗对仲山甫的种种赞美,是真实的、现实的,然而也不排除其中有某些理想化的成分,包含着诗人所代表的这一阶层的期盼。有人斥本篇为谀词;,似乎过。
本诗主要以赋叙事,开篇以说理领起;中间夹叙夹议,突出仲山甫之德才与政绩;最后偏重描写与抒情,以热烈的送别场面作结,点出赠别的主题。全诗章法整饬,表达灵活,为后世送别诗之祖。在《诗经》中本篇说理成分比较浓厚,在诗歌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姚际恒《诗经通论》评开头四句说:《三百篇》说理始此,盖在宣王之世矣。后世以理为诗当溯源于此。本诗语言也很有特色,尽管多用说理、议论,却不迂腐呆滞,这除了诗人的激情之外,还在于语言运用独具匠心,诗人多以民间俗语入诗,如表现仲山甫扶弱锄强的性格特征、赞美仲山甫重视修身立德,都是反用俗语来衬托,这比直说简洁、形象,又有理趣,说理中注进了诗味,故姚际恒称此为奇语 (同上)。诗中一些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有的经后人使用或提炼,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如“小心翼翼、明哲保身、爱莫能助、穆如清风”等。善用虚词与叠字词本是《诗经》的语言特点,本篇独特之处是“之”字的运用,全诗十二个之字,用于句尾的有九个,其中第六章连用五个之字收句,娓娓道来,委婉有致,起到了特有的抒情效果,姚际恒指出多用之字,见缠绵之态 (同上)。第十、八两章连用“业业、捷捷、锵锵、彭彭、骙骙&、喈喈”等叠字词,铺叙送行场面的壮观和行动的迅捷,绘声绘色,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与节奏感。本诗押韵复杂,除五、六两章用一韵外,其余各章皆用两韵,韵脚也变化不定,如第一章则、德为韵,下、甫为韵;而第二章德、则、色、翼、式、力为韵,若、赋为韵;第三章考、保为韵,舌、发为韵;几乎无规则可循,后五章也是如此,译诗尽可能保留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