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0-2009 安老师天天作文网( zuowen365.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21034号-1
版权声明|关于我们|在线投稿|申请链接|给我留言|付费方式|作文在线报名|
店员出身的数学家华罗庚
(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
1930年的一天,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在上海《科学》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作者署名为华罗庚。这篇论文见解独到,分析精辟,没有相当深厚数学功底的人是写不出的,但作者的名字熊庆来却是第一次见到。熊教授对这篇文章十分重视,他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但是周围的人都说不知道。后来,熊庆来碰到一位叫唐培经的教员,此人正好是华罗庚的同乡,他告诉熊教授说:“华罗庚并不是哪个大学的教授,而是一位乡村杂货店里的小店员。”熊教授大吃一惊:“这个人真不简单啊:我们应该请他到清华大学来。”
这一年,华罗庚刚刚19岁。
作为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是传奇式的人物。他于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位穷人家庭。他的父亲华瑞栋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经过商,后来破落了,在家乡开了一个小杂货铺,靠惨淡的经营养活全家。
华罗庚出生时,他父亲已经40岁。父母把他视为掌上明珠。为了讨个吉利,母亲在华罗庚刚出生时就用箩筐罩住了他,华罗庚因此而得名。
华罗庚是在家乡上完小学与初中的。他知道自己家里穷,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学习特别刻苦勤奋。他迷上数学与一位叫王维克的老师有很大关系。王维克老师也是金坛人,早年留学法国。归国后在金坛中学教数学。当时华罗庚正是他的学生。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物不知其数”的问题。这是《孙子算经》上一道有名的算术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意思是说:“有一个未知数,它被3来除,余数为2;被5来除,余数为3;被7来除,余数为2。问这个数是多少?”“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就说出了正确答案。他是这样思考的:“未知数被3除余2,被7除也余2,这个数可能是3×7+2=23。再用它除以5检验一下,又正好余3。所以这个数肯定是23。”
王维克老师发现华罗庚很有数学才能,又勤学好问,便对他进行精心培养。在王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之下,华罗庚走上了献身数学事业的道路。
1925年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考进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书,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后来由于家里太穷,交不起学费,他没有读完就失学了。华罗庚回到家里,在父亲开的杂货店里当店员。他一面起早摸黑地干活,一面继续钻研数学。有时忙于看书、演题,顾客来了他都觉察不到,为此没少挨父亲的训斥。有时候他学习数学入了迷,竟然把演算的数字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别人吓了一跳。这种事情发生多了,街坊邻居都取笑他,并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当华罗庚因钻研数学而耽误了做生意,父亲都要发脾气,并嚷着要烧他的书。华罗庚视数学如生命,总是死死地抱着书本不松手。
后来,当华罗庚回忆起他的这段店员生话时,曾满腹辛酸地说:“那时正是我应当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了我所有的梦想。有多少个日子我站在西北风口上,擦着清水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
18岁那年,华罗庚成了家。妻子是当地一位叫吴筱元的姑娘。这一年的秋天,金坛县瘟疫蔓延,华罗庚也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症,病了好几个月。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他活是活过来了,但留下了终生的残疾——左腿变瘸了。
当华罗庚一瘸一拐地重新出现在家乡街头时,乡亲们见了十分怜悯地说:“年纪轻轻就变成这个样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华罗庚听了别人的议论,心里很难受。他心想:“我今后只有从事数学职业了。因为经商或干其他工作需要到处跑,万一赔了本连生计都成问题。而研究数学只需要纸和笔,能凭自己的本事吃饭。”
华罗庚决心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职业时,他的身边只有一本几何、一本代数书和一个关于微积分的笔记本。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华罗庚终于在数学研究上达到了相当高深的水平,并于19岁那年写出了被熊庆来赏识的那篇论文。
1932年秋,华罗庚收到了清华大学寄来的特聘书,邀请他去清华工作。他手捧聘书,激动无比,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这一年,华罗庚只有2l岁。
华罗庚被安排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助理员。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许多有名的数学专家,并有机会读到大量的数学书籍。华罗庚如鱼得水,研究数学的劲头更大了。在清华,他最感兴趣的是数论问题,4年之内发表了十几篇有关数论的论文。他还自修了英语、法语和德语。华罗庚25岁时,已成为蜚声中外的数学专家。虽然他没上过大学。但还是被学校破格晋升为助教、教授,后来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1936年夏,这个基金会又资助他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剑桥,华罗庚参加了一个有名的数论小组,进行着国际知名的数学家之间的讨论。他还独立地对一些著名的数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了18篇有关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法、德、印等国杂志上,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他的成果,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很大轰动。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犯中国的战争。华罗庚怀着报国之心回到祖国。当时的清华大学已迁至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西南联合大学。华罗庚除担任西南联大数学教授外,还兼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
在抗战初期,国内形势险恶,人们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华罗庚在昆明市郊的一个农村里租了两间破房,全家7口人挤在一起住。白天,他瘸着腿去上课,晚上在昏暗的菜油灯下搞数学研究。他的工资只够紧紧巴巴地养活全家,日子过得很清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华罗庚先后写了20多篇论文,并于1941年完成了《堆垒素数论》手稿。他把这本手稿交给了国民党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但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946年才由苏联科学院首次出版。这本书出版之后,立即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重大反响,并成为华罗庚的成名之作。
在战争年代,由于受当时动乱时局的影响,国内有些知识分子对前途悲观失望,也缺少追求真理、研究科学的动力与勇气。有人认为:现在是兵荒马乱的岁月,身家性命都难保了,哪有闲心摘研究?针对这种消极思想,华罗庚说:“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梦想实现了,中国真正开始和平建设,我想科学绝不是太次要的问题。我们绝不能等待着真正需要科学的时候,再开始研究科学。”
1946年秋,华罗庚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前往美国讲学。同行的还有李政道、朱光亚、唐敖庆等几位科学家。这次华罗庚在美国呆了4年,其间担任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讲师、伊利诺大学教授等职,研究的范围也扩展了。美国一位著名数学家曾这样评价华罗庚:“华有归纳和概括别人思想的非凡能力,而且他还善于发现别人工作的不足之处。他掌握了20世纪数论的至高观点,并为改进整个数学领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了。华罗庚得知这一消息后,兴奋异常。他决定放弃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回到祖国的怀抱。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带领全家从美国回到北京。途经香港时,他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说:“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
华罗庚回国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教授。在后来的30年期间,他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从1950年至1983年,华罗庚一直当选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华罗庚在研究数学中的典型域问题时,曾引入了一种新的度量名称,被称为“华罗庚度量”。1957年,他的论文《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获得了国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他还出版了一本有名的书,叫《数论导引》。据不完全统计,华罗庚在建国后的数十年间共写出了152篇数学论文,9部数学专著,ll本科普著作。他为祖国的数学研究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罗庚研究数学,不仅仅重视发展数学理论,更注重将数学运用到工业、农业、国防等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去,让数学更好地为建设祖国而服务。他经常带领一些研究人员深入工厂和农村,教导人们如何运用优选法和统筹方法。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华罗庚所倡导的优选法与运筹学很快传遍了全中国,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进效益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此他还写了两本通俗易懂的科普书:《优选法平话》、《统筹方法平话》。
除此之外,华罗庚还非常注重培养和指导后起之秀。有一次,他收到一封信,信是厦门大学图书馆管理员陈景润写来的。陈景润在信中说,他精读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觉得书中有几个地方值得商榷。这本书自1953年在中国出版之后,国内外数学界推崇备至,没有人提出其中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想不到一个无名青年竟然有此勇气。华罗庚看了这封大胆而直率的来信,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如获至宝。他兴奋地对别人说:“这个年轻人真有思想!我们的数学事业后继有人了!”随后,华罗庚向全国数学界推荐了陈景润,建议数学学会邀请陈景润来北京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不仅如此,华罗庚还设法把陈景润从厦门调到数学所当自己的学生,亲自指导他继续深入地钻研数论问题。后来,华罗庚所指导的一些研究生,如陈景润、王元、万哲先、陆启铿等,都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华罗庚归国后,曾担任过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会副主席等。1979年,他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华罗庚应邀到英、法、德、荷等欧洲国家进行了历时8个月的学术访问,受到了外国同行的热烈欢迎。他在访问法国南锡第一大学时,还被这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后来,他又被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19以年)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此外,华罗庚还被推选为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3年)和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985年)。
作为一位数学家,华罗庚是卓有建树的;作为一位学者,华罗庚又是谦虚勤谨的。1979年,他曾对一位新华社记者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我几十年从事数学研究的生涯中,我最深的体会是:科学的根本是实。我已是古稀之人,但仍以此告诫自己。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
为了探寻科学之道,为了祖国的数学事业,华罗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85年6月,他不顾自己75岁的高龄和虚弱的身体,仍坚持去日本讲学。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大学作了一次长时间的学术报告。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时,由于心脏病突发而倒在讲台上。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就是这样永远离开了他所喜爱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