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获得温暖而有回应的照顾时,比较容易对照顾者产生安全感与稳固感,专家将这种强烈的关系称为“稳固的依附关系”,这是孩子一切未来关系的基础。让孩子体验你深刻的关怀、你的“爱的表现”如:抚触、轻摇、说话、微笑与歌唱等等都会影响幼儿脑部网路的构成,帮助奠定孩子未来的思想与行为。
回应孩子向你发出的信息
有时,孩子无法用言语来沟通他的心情、喜好或需求,但是他会向父母发出许多信号,例如声音、动作、表情及目光的接触等。注意他的情绪。不管孩子生气或快乐,都要及时回应,尽量了解他的感受,他的描述(透过语言或动作),以及他想做什么。
许多孩子年龄已经不小了,可是每次做功课,还是要父母在身边陪着,否则就不做,尤其是女孩子,弄得家长既没时间做家务,又为孩子缺乏独立精神而着急。
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孩子会有这种现象,家长要负最大的责任。孩子做功课会有倚赖性,在日常生活或其他方面一定也会有倚赖的倾向。
孩子不能独立的实际原因是因为“你觉得孩子自己不能独立”,所以“你不让孩子自己独立”。为了怕孩子迟到,每天当“妈妈钟”帮他穿衣服、系鞋带;喂他吃饭,看到孩子动作太慢了就恨不得替孩子吃;时时不忘提醒孩子做这帮那,事事为孩子设想周到,为他拟定各种计划,今天学这明天念那的,全然不管孩子的想法、意愿如何,结果是大人精疲力竭,孩子叫苦连天。
事实上,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想,他也想依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这种独立倾向通常是由小学三年级开始萌芽,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大抵已具备独立的雏形;虽然还是非常幼稚,大部分脱离不了父母为他设定的模式,但他并不完全喜欢这个模式,有时也会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所以,如果你觉得孩子自己还不能独立而处处加以保护,孩子能力所及的分内事也都替他做过的话,这样,只会阻碍孩子独立的发展,让孩子丧失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机会与能力,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脾气,以致无法适应社会的群体生活。
教育孩子独立,需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就像婴儿在断奶之后,先喂食稀饭,而后干饭,最后则由孩子自己拿着筷子吃饭。“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担心他做不好或动作慢而“越俎代庖”。认清孩子在成长独立的过程中,依照各阶段的体力与智力发展的不同,给予适当的援手,然后慢慢地减少帮助的程度。
父母对策
对策一:先沟通。首先,父母对孩子的需求非常了解,而后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有他应该做和想做的事,父母也有很多事需要时间去做,就像孩子需要时间做功课一样。
对策二:共同制定“合约”。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不可能要一个依赖惯了的小孩,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小孩,因此,必须一步一步慢慢地引导,慢慢地放手。父母和孩子沟通之后,就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约定。比如,父母可以说:以后我每天陪你读书30分钟,别的时间你就要自己做功课,我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些别的事,如果你能做到的话,星期天我就带你去看电影。陪读的时间可以慢慢缩短,直到孩子最后不再需要陪伴也可以做功课为止。交换的条件可以和孩子讨论。同样的,这种有条件式的要求要逐渐减少,直到不需任何附带的条件,孩子都愿意自己做功课。
对策三:坚持原则。一旦约定达成之后,父母一定要坚持约定上的决定,执行到底。
对策四:奖励原则。除了约定上物质的酬赏外,父母每天只要感觉到孩子在努力独立自习,就要给予口头上的赞美、支持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