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背景 位于主体之后,渲染、衬托主体的景物称为背景。造型艺术家都很重视背景的作用,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都非常重视背景对主体的烘托。对于摄影艺术,背景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往往有这种情形:拍摄一幅作品,主体、陪衬、神情、姿态都很理想,但由于背景处理得不好而前功尽弃。所以背景在画面中的作用时不容忽视与低估的。背景的作用是:
(1)突出主体。如果使背景的影调与主体形成足够的对比,就可使主体的轮廓和形状清晰可辨,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2)能表现出主体所处的空间大小。主体至背景的距离增加,表现出的空间则大;反之主体至背景的距离减小,所表现的空间则小。
(3)背景能揭示被摄地的特征,展现周围的环境,表现意境或气氛。
(4)背景能够帮助构图,使画面得到均衡。可以利用背景上的一些图象,作为构图上的元素,与画面中的主体相呼应,求得画面的均衡。
(5)利用背景上的图案,获得构图上的装饰效果。
为了使背景在画面上起到应有的作用,在结构画面时处理背景的原则是:
(1)抓特征。既抓住能够明显地交待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的特征,这样可以加深观众对主体的理解。
(2)力求简洁。背景的处理力求简洁,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绘画和摄影艺术表现手段的不同,在于绘画用的是加法,摄影用的是减法。这话是有道理的,绘画反映生活总给画面上添些东西,而摄影反映生活则是千方百计地减去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而其中重要的是将背影中可有可无的妨碍突出主体的东西减去,以达到画面的精练。在摄影中,也可以利用一些拍摄手段简化背景。
1)改变拍摄角度以使背景简洁。利用仰角度拍摄可以避开地平线上杂乱的景物,将主要对象衬托在天空上;利用俯角度以马路、水面、草地为背景,可使主体轮廓清晰分明。
2)用长焦距镜头缩小背景范围,把不需要的背景排除在外。
3)用小景深效果使背景严重虚化。
(3)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色调上的对比。要想使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加强视觉上的力度,就要注意这一方面。一般要把握住暗的主体衬托在亮的背景上,亮的主体衬托在暗的背景上;亮的或暗的主体衬托在中性灰的背景上;主体亮,背景亮,中间要有暗的轮廓线;主体暗,背景暗,中间要有亮的轮廓线。
5.空白 凡在摄影画面上只有单一色调,而没有影像的部分,如:天空、水面以及照片的统一色调背影等,称为画面的空白。实际上摄影画面中的空白,是指主体和陪体等有形体之间的空隙。
空白虽然不是有形体的对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使画面章法清楚、段落分明、气脉通畅,还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画面空白部分的处理及其所起的作用。
(1)空白有助于突出主体。突出主体是空白的主要任务。为了突出主体,人们常常在主体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使得主体能从陪体、背景中跳跃出来,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便很容易抓住观众视线。实际上这很容易想象,例如,家庭的装饰摆设中具有突出醒目的物品,往往在它周围留足够的空白加以点化烘托,使之显眼夺目。人们的衣着打扮同空白也有关系,如单色调的衣服上装饰一朵花,别一枚胸章则显得特别醒目,同时整个装束显得活泼、高雅大方。因此摄影艺术同样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给主体周围留下单一色调的空白来突出主体。
(2)空白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一幅画面如果被有形体塞的满满的,没有一点空白,就会给人以拥挤、沉闷、窒息的感觉,画面上空白留取得当,才会使画面生动活泼。就像我们漫步在海边或草原上,会令人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如果我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则会令人感到拥挤,心情压抑、沉闷。同样,画面的空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实处的延伸,所谓空处不空,正是空白处与实处的相互映衬,才形成不同的联想和情调。正象齐白石画的虾一样,几处透明活泼的虾,在其周围大片空白而没有画水,但人们觉得周围空白出都是水。正是由于空白处所表现出的水疏通了小虾的畅游世界,使虾在画面上活了起来。
(3)空白是画面上各个有形体之间呼应关系的条件。不同的空白位置安排,能表达出不同的呼应关系。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紧挨在一起,它们之间难有呼应,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相互之间的吸引也就消失。例如,画面上是茶壶、茶杯,如果它们紧挨在一起,成为一体,那么它们之间的呼应就不明显。若茶壶和茶杯之间留有一定的空白,且茶壶嘴的方向朝着茶杯,两物体间有了合适的空白,合乎人们的生活应用状态,它们就有呼应,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和谐。如果茶壶嘴不朝向茶杯方向,这样虽然它们之间留有一定的空白,但不合乎人们的视觉习惯,物体间不存在呼应关系,两物体间的关系显得不和谐。在类似的物体或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上,可以想象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因此,在考虑画面中各有形体的呼应关系去安排空白时,要符合人们的正常视觉习惯和心理要求,取得空白布局的理想效果,达到画面既有变化,又有和谐统一。
(4)空白的留取与形体的运动有关。一些运动的物体由于自身位置的变化而呈现出运动感,除此之外,所要表现的人或物大都具有面向、视向、倾向、趋向画面某一边或某一角的方向性。前者的运动是外在的动势,而后者看似静止,却是静中有动,是一种潜在的动势。在摄影画面上,无论哪种动势,都必须在形体动势前方留有一定的空白。对具有外在动势的物体来说,一定空白的留取能使运动中的物体有伸展的余地,观众心理上也觉通畅,可加深对物体运动的感受。在运动物体前进的方向前面如有障碍物存在,哪怕是几棵树立在那里也不好,人们的视觉会感到别扭,会感觉到运动着的物体继续运动的范围受到了限制,像到了尽头或碰了壁。对于具有潜在动势的物体,在动势前方的一定空白的留取,能使潜在动势有一个活动伸展的范围,观众对于动势变化的想象都包含在空白之中。例如,在人像摄影中,在人物视线前方留取的空白可以使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及感情的流露的输出提供通道,如人物视线的前方不留有空白,人像作品必然是呆滞的,毫无思绪伸展的余地。
三、画面整体的均衡
在把画面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过程中,最后一步要审度一下画面的均衡。人们对均衡的概念,往往只限于物体形状上的对称和重量上的相等,要求是“天平”式的均衡,两边一致,对称相等。而摄影画面上的均衡,对数量上的相等和形体上的对称,要求并不那么严格,它主要是运用在生活中,由人们心理上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力和对轻重的感觉,来达到画面上的均衡,即均衡不等于对称。对称式的均衡仅仅是均衡中的一个特例,它常常是稳定有余而活泼不足。在画面布局中要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要通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相互呼应与对照来达到,具体表现手法如下:
1.利用色块均衡画面
深暗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沉重,浅淡色给人的视觉感受轻飘。一幅画面上,左边是小面积深暗色,右边是小面积的浅淡色,就会给人以不稳定感。然而,当右边只要有少量黑色调,就可以起到“一两压千斤”的效果,画面就能变不稳定为稳定了。例如,画面的左边有山坡、树、人物,右上角什么也没有,天空一片灰白,要均衡这幅画面,只要有两只飞鸟出现,观众对它的动势和远距离的感受,无形中就产生了一种向这边移动的力,画面就恢复了均衡,既活泼而又有情趣。
2.利用光线均衡画面
光线与均衡画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光线在画面上获得明暗、光斑、影调等效果,达到画面的均衡。例如,在轻淡影调的净化背景衬托下,表现一个面对镜头走来的人,为了避免居中的呆板感,可有意使所摄行人沿画面对角线方向行走,并在对角线上三分之一处凝固影像,拍摄对象右部的空旷就占画面的三分之二,因此左上方偏重,如果运用侧逆光拍摄,使拍摄对象产生投影并且投向画面右前方,这种投影就可打破画面右部的空旷感,起到均衡,稳定画面的作用。又例如,画面右上部是逆光下黑黝黝的一片树林,画面左下部位是明净的一池清水,这样的画面显得头重脚轻,假如适当选取景角度,表现出水面反映太阳的一团亮光,尽管这团亮光本身并无实际重量,但由于与实物对应布局,具有均衡构图的相当份量,感觉不到画面头重脚轻。
3.利用空白均衡画面
在追求画面均衡上,也不应忽视空白的作用,在运动体的前面留有空白,可使动态构图的画面得以均衡。前面已经谈到,运动体前面留下的空白,尽管没有影像。但并非是空的。它的“空”除了能增加动感以外,还同动体后面出现的“空”有前呼后应的作用,可使画面构图协调起来,求得意想中的均衡。
均衡是实施画面结构的重要方法,但在结构画面时不是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均衡的,艺术创作是无一定之规的,构图法则是可以有意遵循,也可以有意违反,这要看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表达感情。一般来说,一些属于抒情、平静、严肃、庄重、`沉寂的内容,如优美抒情的风光,和平宁静的田野,严肃的检阅等,画面不均衡难以传达上述的感情气氛。但是,在强调某种动势,表现某些不安定的内容时,画面可以有意不均衡,利用人们对不均衡的物体产生的不舒服的心理反应,来加强这方面的表现力。例如,拍摄摔交运动时,摔交失利的一方往往偏离画面的中心位置,破坏了画面的均衡,但这种倾斜是有意制造的,目的是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但它必须为画面的内容服务,为内容所决定。
四、确定画面形式
摄影中在作画面的构图处理时,摄影者要依据一定形式的画面,把被摄影的一部分或整体配置在画面范围中。并且,构图的每一部分都要保持特定的位置,每一部分与其它部分的相互关系都要确定下来,因此,画幅的形式在摄影构图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画幅形式一般有3种,即横幅、竖幅和方幅(放大中重新构图的画幅形式除外)。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
1.横幅
横幅有助于强化景物的水平舒展与广阔,能增添画面的静谧与稳定。人际的各种联系,横向局多;还有事物的横向排列、大海的辽阔、草原的宽广、山峦的连绵起伏等,对于反映这些题材的拍摄中,如选取横幅表现,会达到好的视觉效果。
2.竖幅
竖幅有助于强化景物的高大于向上的运动,能增添画面的活力与吸引力。竖幅有助于表现高大垂直的物体,如树木、建筑物、塔等等;还有利于表现人物与事物的上下呼应关系和关联,如表现人物仰望长空,会给人的视觉、心理带来高亢;还有利于表现深远的事物,能有力地突出远近的层次。
3.方幅
方幅即正方形画幅。这种画幅能给人以工整淳朴与轻松之感,但正方形画幅对画面中的水平与垂直因素不起强调作用。它既有适应性较强的一面,又存在强化力不足的弱点,在摄影构图的画幅运用中是较少采用的画幅。
摄影者往往因手持相机的方式而习惯于横取景,不断地拍出横幅照片,忽略了还可竖取景去拍出竖幅照片。对于该用竖幅表现的对象,如拍成横幅,会使画面中的垂直因素被减弱甚至抵消;反之,该用横画幅的内容拍成竖画幅,画面中的水平因素也会被减弱甚至抵消。因此,在拍摄时,首先应分析主体是水平线条占优势还是垂直线条占优势,再根据表现意图对采用横幅还是竖幅或方幅作出抉择。在拍摄时,当对采用哪种画幅为好犹豫不决时,作为一种实用的方法,可以横、竖两种画幅都拍,以便在制作照片时细细推敲,选定最佳的画幅。
摄影是通过可视的景物形象,直观表达某一主题思想的。对于摄影艺术来讲,景物的形首先是由线条勾勒出的景物外部轮廓、形状、影调的变化。所以,线条是构成画面形象的基本要素。
画面上的线条是由相邻两种影调的分界线勾画出来的。画面上没有线条的存在,即画面中仅有一种色调,也就不可能表现出影像来,线条在摄影构图中相当于画面的骨架,是支撑画面的梁和柱,没有线条就没有构图。在摄影艺术上对线条进行有条理的安排,是每一个摄影者首先要考虑和悉心经营的任务之一。
1.线条会使画面产生节奏感和旋律感
当我们研究摄影画面线条的结构时,就会发现线条的出现有它的一定的规律性。用文学术语来解释可称作节律;用音乐术语来表达,也可叫做节奏,这种节律或节奏,在现实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摄影家必须善于观察,从生活里去寻找线条的节奏。但凡节奏必定是线条有规律的交替,而又在一定的间隔中重复出现。在生活的大自然中,如梅花由5个花瓣组成,那么梅花花瓣的节奏,将是有规律的重复5次;又如冲上岸边一层又一层的浪花;别具一格的沙丘皱褶;在犁过的田地里,垄沟一条挨着一条的向地平线伸展而去;还有那层层梯田、行行树木……人们就是这样地生活在“节奏”之中。当这些生活中的节奏,一旦被摄影家赋予一定意义的主题,就能引起读者确切的联想,表达一定的意境。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生活中的线条节奏,并不完全是造型艺术的再现,不能简单地搬到摄影画面上去,而是需要摄影家那双敏锐的眼睛先去寻找、发现它,然后再通过构思、提炼、精选,根据线条节奏的造型条件,把它安排在一定题材上,并通过一定形式的摄影画面构图表现出来。一幅富有节奏的摄影作品,它通过形象节奏的不断重复,引导读者的视线,从杂乱无章的纷乱中,看到规律性的起伏和高低变换的节奏,人们在欣赏时就象听音乐那样, 预感到节拍的快慢,使画面具有韵律感。
2.线条会有力的表达画面的情绪
有经验的摄影者在营造、把握画面情绪时,往往注意运用恰当的线条形式去表现,如水平线条能表现平静和宁静,画面中的地平线会缓和人们的情绪,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对角线线条很有活力,能更好地表达具有冲击力的运动;曲线线条有流动感,能表现高雅和优美;而向一边汇聚的线条能表现深度和空间,给人一种统一集中感;即使很平淡的题材,画面中线条微妙的差别和变化就带来了节奏的跳跃,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起视觉的快感;如果为人们所熟悉的线条节奏,在画面上遭到破坏或有所异变,人们便会觉得不舒服,甚至会感到有潜在的危机。因此,摄影家也可以运用线条节奏感 ,向人们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促进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
3.线条会更好的表达与众不同的独特视觉形象
摄影家在摄影实践中,随着摄影经验的日积月累,他们都要求自己创作出不和别人雷同的独特的视觉形象,要达到这一点,他们很注意在捕捉特殊的线条上下功夫,十分注意观察大地、山岭、湖海、建筑物等一些现实生活中自然或人为形成的线条节奏,把营造线条美作为自己的秘密武器。当摄影家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线条和节奏的素材时,就进一步去探讨这些素材具有什么样的题材和造型条件,考虑用什么样的拍摄角度能收到最理想的光线效果,确定线条和节奏在画面上的布局,使画面结构简洁、形式鲜明,按照摄影家特定的意图去控制线条在画面中的节奏感。虽然这些素材源于生活,但更重要的是美化了生活,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享受。
高调与低调由于其占面积上大面积的黑色或白色,因而有助于强化某种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例如,高调照片能给人轻盈、纯洁、优美、明快、清秀、宁静、淡雅和舒畅之类的感觉,常适宜于表现明朗秀丽的风光、浅色的静物、动物等。在人像摄影中,高调用于表现儿童、少女、医生等效果较好;低调照片能给人神秘、肃穆、忧郁、含蓄、深沉、稳重、粗豪、倔强之类的感觉;中间调之中对比强烈的(反差大),往往给人一种生气、力量、兴奋之感,对比平淡(反差小),往往给人一种凄凉、压抑、朴素之感。
4.影调在画面中的作用
(1)有助于表现主题,渲染气氛。不同的影调对比对人们的视觉和情绪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恰当的影调对比能造成或刚、或柔、或欢快、或压抑的情调,有助于表现主题,渲染气氛。例如,在大面积暗影调中出现一小块亮影调,或在大面积亮影调中出现一小块暗影调,都会吸引观众的视线。
(2)有助于表现空间范围。人的视觉在观看有较大纵深度的景物时,远处的景物轮廓模糊,反差较小、亮度较大;近处的景物轮廓清晰,反差较大、亮度较小。恰当地运用影调的明暗配置,可以增强画面的透视感、空间感。
(3)有助于均衡画面。如画面一边是很浓的暗调,另一边构成很淡的浅灰条,整个画面显得轻重失调,如恰当运用明暗配置,在浅灰调一边放上点重色块,能使画面保持稳定、均衡。因此,影调的配置是构成画面均衡的因素之一。
6.控制画面影调的途径
要想使画面影调符合于作者的创作目的,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控制画面影调。其中有多种途径可循,首先可以利用拍摄技巧来控制影调。在拍摄时,要考虑感光片的性能,判断景物色彩在黑白片上呈现的效果,合理用光,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滤色镜,通过调整这几个方面的因素达到控制画面影调的目的。其次在后期冲洗、放大中可以通过显影、中途曝光、正负叠放等一些方法控制画面影调。
色调在摄影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照片色彩的基调,二是指彩色画面中某一局部的色相。有人参照黑白画面的基调分类法提出彩色画面也分为3种基调,即:暖色调、冷色调、中间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