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把课堂还给学生”之二】
精彩的第一次做老师
安广学
第一次的小老师所讲授的是语文第36课《伟大的友谊》,第一次走马上任的是陈朕寅、张起豪,他们是激动、兴奋的,也是同学们羡慕的;他们是通过小组“民意推选的”,也是光荣的。
光荣不代表成功,但心理的激动是可以想象的。
为了把小老师“扶上正路”,在同学们读书的10分钟,我悄悄给这两位小老师做了一些辅导:结合课后要点,重点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为什么说是伟大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本课的要注意的基础知识是什么……当然,我是点拨而已。
10分钟,两位“老师”上场,课下立刻传来了一阵轻微的笑声——两位老师没有理会,开始上课,小陈老师(陈朕寅)板书“友谊”。
好!第一招不错,他没有把整个题目写出来,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看来他思路是明确的。“友谊”两个字写得还是那么有力、漂亮,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我听到有几个小同学也在啧啧称赞:写得好!
小陈老师发问了:课文为什么加了一个“伟大”?
果然是,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重点。
几个小学生煞有介事地回答着,脸上显示出微笑与诚恳,平时注意力很不集中的董帅成第一个抢先回答: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小张老师(张起豪)问:请同学们看课文第四段(慌乱之中,把第四小节说成了第四段),这是一句什么样的句子,起什么作用呢?
“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学们一起回答。
有了一小会儿的适应,两位老师明显镇静了许多。
“在生活上,恩格斯是怎么帮助马克思的?”小陈老师发话了。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小张老师抓紧补充,而且配合默契,恰到好处。
这下同学们讨论开了,有的说:“马克思由于长期受迫害,长期流亡在外,生活很困苦,常常去当铺,当衣服买面包,恩格斯就就不断地给马克思英磅(把‘英磅’当作钱了)。”
有的说:“马克思连寄稿子的邮票钱都没有,是恩格斯连续不断给马克思汇钱的。”
……
有些同学没有叫到,高高地举起手来,金崇同学嘴里还在喊着:“老师老师,我还有补充……”,只可惜,小老师还是眼睛看不过来,也许是没有听见。
有的同学大概是自己不会,想真正请教“小老师”,也许是故意难为“老师”:“老师,课文中说‘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中的‘奠基人’是什么意思?”
“在哪里?”大概是小陈老师慌了,自己没有想到这个调皮的学生会突然提出自己没有准备的问题,一时间忙乱,随口就问。
同学中间又一阵笑声,但决不是取笑——立刻有人解围了:
“就是最先筹划的人!”
……
20分钟,时间真是太短。孩子们意犹未尽,“老师,我还有问题——”
下课了,一个同学说:经常这样做就好了。
2008年12月16日 13:33:22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