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写作技巧


首席教师       招生简介

晚托辅导       作文辅导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札记 > 详细内容
关于摄影问题模拟问答题
发布时间:2009/6/17  阅读次数:20721  字体大小: 【】 【】【

四、摄影用光的造型目的
        摄影用光的造型目的可概括为两个方面,这就是“真实感”和“美感”。当然,两种目的都是针对表现意图的。
1.  真实感
形象的逼真性是摄影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摄影艺术优越于其他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用光以求真实感主要包括:
(1)现场光线气氛的真实
(2)三度空间的真实感    
(3)质地的真实感
2.美感
影调的赏心悦目、明暗的协调配合、投影的巧妙利用、光线产生的各种线条效果等。

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即照相机拍摄时的视点,画面构图时运用取景器观察、选择而确定的拍摄位置。它由拍摄距离,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3个因素所决定。同一景物若拍摄角度不同,则景物在画面上的效果就大不一样。拍摄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着被摄体各景物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大小、远近、高低等,它对构图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选好拍摄角度往往是一副好作品的关键所在。
在拍摄实践中,围绕着一个被摄体,可以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角度,出现的画面形象也会千差万别。但是,拍摄角度的变化所引起的画面形象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拍摄者如果能了解和掌握角度的变化所引起画面形象的变化规律,就能准确地预见到某一种角度将对画面形象产生的影响,就会掌握更多的创作主动权。  ,         &n, bsp;    

            一、拍摄距离与画面效果
距离的变化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实际距离远近的变化。同一被摄对象,用同一焦距的镜头拍摄,距离远近会使主体在画面上的面积大小以及周围景物包括的多少发生变化。距离近,主体面积大,包围的景物范围小;距离远,主体面积小,包围的景物范围大。从画面上讲就是景别的不同,不同的景别除通过改变拍摄距离而得到之外,还可以通过改变镜头的焦距来获得。但是,改变拍摄距离与改变镜头焦距得到同样景别的画面时,其画面结构和透视感是不同的。广角镜头使远近景物大小对比强,空间距离感大,即透视感强;长焦镜头拍摄的画面范围小,远近景物之间的对比小,空间透视感弱。实际拍摄时,到底采用改变拍摄距离改变景别还是改变镜头的焦距改变景别,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下面主要谈谈不同景别的表现力,在表示景别时常用的概念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近取其神,远取其势“。
1.远景
拍摄点离被摄对象较远,包括的景物范围大。远景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表现自然气势,表现地形特征、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等环境氛围。结构远景画面,要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要看整体结构,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细处,如山川的起伏、田野的图案、河流的走向、沙漠和海洋等特有的气势。远景能抒发情感、渲染气氛。
2.全景
全景以表现某一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所处的环境为目的。较之远景来说,全景有了明显的作为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的主体,全景的作用是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及其确定事物或人物的空间关系。结构全景画面时,主要考虑环境与主体物之间的关联,注意主体富有特征的轮廓线条,以达到内容上的丰富和结构上的完美。
3.中景
中景是能清楚地表现被摄对象的主要部分(人膝盖以上的部分)和事件的情节性和动作性强的局部。中景画面中被摄对象的形状特征占主要成分,善于表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对位置关系,也用于表现幅度较大的动作和物体最有趣味、最吸引人注意的部分。
4.近景
近景表现被摄对象更主要的部分、人物的神情或者物体细腻的质感。“近取其神”,结构近景画面时要抓住人物脸部的神情,手的动作和物体的形态、质感等特征,以展示人物心理活动的面部表情和物体的纹理、质感。
5.特写
表现人或物的局部,反映某一局部或突出某种质感,从细微处揭示被摄对象的特征。特写画面反映的内容比较单一,因此,要注意揭示内在动感,通过细微之处揭示本质。从而深化内容、强化本质,给人以强烈的突出的印象。特写常常富有寓意性和抒情性,较为含蓄,能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各种景别在表现实际对象时都有各自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在实现造型意图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一旦确定了拍摄空间的画面范围,也就是选取了材料。所以,我们对每一个景别的相对范围、用法、拍法必须熟练掌握,有助于主题内容得以更充分的表达。
最后说明一下,改变实际拍摄距离和改变镜头焦距,两者在画面结构上的区别。若要使主体在画面上占有同样大小的面积,改变拍摄距离靠近些拍,其画面背景范围大,景深范围大,透视感强,主体离背景的空间距离显得大,主体背景轮廓线条清晰。用长焦镜头来拍,主体画面占有面积相同,但背景范围会大大缩小,景深范围小,透视感减弱,主体与背景的轮廓线清晰度降低,线条被柔化了,反差也弱了。了解改变实际距离及改变不同焦距镜头而取得相同景别的不同特点,在创作中就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和运用其不同的特点来获得预期的艺术效果。
        总之,摄影构图是从确定拍摄方向、拍摄位置到被摄对象的距离、照相机安放位置的高度开始的。在确定了镜头焦距和画幅后,这些方面的选择就是决定画面的范围和景别的大小,这是安排画面构图的初步手法。画面构图的进一步处理,要考虑其影调结构、色彩搭配、人物和物体的所占面积及其轮廓形状、表面结构、质感和颜色,即光线和线条等方面的处理。对某一具体的主题和某一具体的拍摄对象,有许多种选择,有许多种不同画面形象,又有许多种不同的表现力和感情色彩,这些全在于作者的立意、对主题的挖掘和对形式美的敏锐感觉。

5]  试论室内、室外拍摄彩色照片时的方法。
        在室外自然光照明条件下拍摄,摄影者面临的问题是:照明光线的变化很大,它可以是直射光照明,也可以是散射光照明;可以是强光照明,也可以是弱光照明;可以是顺光照明,也可以是侧光、逆光或顶光照明;可以是白光照明,也可以是偏红的低角度暖光照明或偏蓝的冷调子天光照明。这些明显的变化,受大自然客观条件的支配,摄影者较难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根本改变它。因此,对室外自然光来说,摄影者所进行的光线处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选择照明条件、调整明暗反差。
        (1)选择照明条件
        有一些非常有艺术感染力的照片,仅仅是由于光线效果生动才获得成功。这些照片上所表现出来的被摄体原来比较平庸,但由于照明光线不寻常,并且有表现力,使得它产生了很吸引人的光线效果,随之照片上的影像也为人注目,这可以说是照明条件所起的积极作用。与此相反,也有一些被摄体,它的形象本来就是动人的、有表现力的,不仅没有把动人的特点加以强调,甚至被低劣的照明处理破坏了它的特征。光线处理虽然是摄影的一种手段,对于表现照片的内容却是至为重要的。
对室外自然光来说,选择照明条件,主要是选择照明光线的性质,投射方向和角度、一天中拍摄的时刻。
        ①选择照明光线的性质
        直射光和散射光的性质不同,前者光线效果硬,后者光线效果软,会使被摄体呈现不同的影调效果和光线气氛。照片上所表现出来的影调效果和光线气氛,它们与构图、色彩一样,是一种视觉因素,直接影响到观众对照片上摄影形象的感受,刺激着观众的情感,所以,它们对照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有紧密的联系。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处理问题,也涉及照片内容的表达。
        我们拍摄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要表现的被摄体的特征又有千变万化,根据什么来选择照明光线的性质?主要是根据要表现的题材的性质和你的艺术构思。比如,要拍摄的是城市或乡镇新建的住宅区,或是某一工业生产基地,为了展现出建筑物和生产设施的形态、体积、深度感、立体层和质感,恐怕是非用直射光去表现这些被摄对象,必然会由于光线效果平淡,立体形态被削弱,缺乏吸引人的质感,而使你的照片大大逊色。再比如,你打算拍摄一幅幼儿肖像,为了表现好他柔润的皮肤、丰满的脸颊,用较软一点的直射光线(如矇眬阳光)或微阴天气的散射光就适宜一些。倘若用强烈的直射阳光拍摄,不仅会使幼儿因强光刺激感到不适,也会使照片的光线效果太硬,失去皮肤的细微转折及质感。
        上面是针对要表现的题材来讲的。另一种选择光线的依据便是你在拍摄时的艺术构思。这里指的是,有一些题材,并不像上面所提到的建筑、幼儿肖像那样对照明光线的性质有一种“带倾向性”的要求,而是什么性质的光线都可以选用,也都能收到较好的拍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究竟选用强烈的直射光、较柔和的直射光还散射光,就由你的艺术构思而定——你想获得什么样的影调效果,就选用什么样性质的光线。
        比如拍摄的同一题材——承德“避暑山庄”的湖上景致。对于这样的题材,在选择光线的性质方面并没有较为固定的标准。用较硬的直射光也可以拍摄,用较软的散射光了可以拍摄,但二者的艺术效果不同。直射光拍摄的画面,被摄体受光面和阴影面之间的明暗对比较强烈,立体感表现得鲜明,画面中影调的明暗范围大,在视觉效果上被摄体自身给观众带来的印象比较深刻。用散射光照明的那张,被摄体的明暗反差较弱,立体感不像直射光照明时那样鲜明,画面中明暗影调的范围小,整幅照片给观众一种清淡的感觉,被摄体自身在观众视觉上产生的印象相对地小一些,就不难看出,拍摄时的艺术构思是不同的。
        采用直射光照明,当天气晴朗时,由于太阳发出的光线强度高,使被摄体产生明亮的受光面,或产生有光辉的耀斑,从而使照片上的影像富有强烈的“光感”。假若画面中包括太阳在内,这种“光感”会更加夺目。有时太阳倒映在水中,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假若要进一步在照片上强调出直射光的光辉,可以采用下述技巧:
        光芒镜            拍摄时在照相机镜头前面加用专用的光芒效果镜,能使直射光源及点状耀斑的周围放射出光芒。加用“+”字形光芒镜,发出十字形光芒;加用“*”形光芒镜,发出六角形光芒;加用“米”形光芒镜,发出八角形光芒。如果拍摄彩色片,光芒本身还能呈现出光谱的色彩。照片上光芒的长短,随曝光时间的延长而增长,曝光时间越长,光芒本身越长。使用反光镜,也使影像清晰度稍微降低一些,或使整个照片上出现一点晕光,但是光芒本身却有利于增强画面的气氛。
        丝网            在镜头前放置一块普通的铜丝网或黑丝纱,也能使画面中的点状光源周围放射出光芒,与光芒镜的效果基本相同。单层“+”字纱网,使点状光源产生+字形光芒;若把双层“+”字纱网重叠起来交错使用,能使光点放射出八角形光芒。由于铜丝网和黑丝纱不像光芒镜那样完全透明,而有一定的阻光率,所以,拍摄时要适当补偿曝光量。
        柔光量            在镜头前加用一片柔光镜,也能强调直射光的光辉,不过,它不是使点状光源或光斑放射出多角的星状光芒,而是在每一个光源或极亮的点状光斑的周围产生一个极小的晕圈,强调这些光源或光斑的“发光”效果。例如,水面上的强烈阳光,闪光的珠宝,强烈的逆光照明的头发以及其它的明亮的轮廓光,都可能因为加用了柔光镜而闪烁出晕圈形的光辉。不过,欲获得这种效果,画面中必须有明亮的强光,否则,柔光镜所产生的光辉效果便不明显。
        耀斑与眩光            在被摄体表面上那些极端明亮、失去细部层次和质感、曝光严重过度的局部,称作耀斑。在逆光或侧逆光照明条件下拍摄,由部分直射光线直接照射到照相机镜头上所产生的晕光,有的在光源周围呈圆圈形,有的在画面中呈现一连串照相机镜头光圈形状的光斑,叫眩光。如果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说,这种起因在于拍摄时局部失控和镜头进光而产生的耀斑和眩光,是一种不足,应予避免;不过,从照片上所表现出的艺术效果来说,这些耀斑和眩光却能有力地增强画面的光线气氛,强调直射光照明所产生的光辉,使照片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所以,这两种技巧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拍摄实践中,眩光的效果较难准确控制。它受到光源的强度、光线的性质、光源在画面中的位置、镜头的设计、光圈的大小、曝光的持续时间等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为了追求最理想的效果,多拍几张是值得的。
        小光圈            用f/16或更小的光圈拍摄,明亮的点状光源照片上能再现成多角星。曝光越增加,星的尺寸越大。这种强调直射光光辉的方法,只对画面中最亮的光有较多的影响,其余的影像仍是清晰的。
焦点不足        使点状光源焦点不实,能把亮的圆点变成圆形。焦点越不实,圆形越大。这种效果能形象化地强调直射光的光辉,使画面呈现出强烈的“光感”,创造出一种幻觉效果。不过,采用这种技巧,画面中其它部位也会焦点不实,所以,使用起来是有局限性的。在电影或电视的拍摄过程中,一个场景由许多个别的画面组接起来去表现,其中个别的直接表现光源的那些镜头,采用焦点不实的方法去强调光源的光辉,表现其它被摄体的镜头则对焦清晰,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或者是在一个镜头中,先采用焦点不实的方法表现出照明光源的圆形光辉效果,然后紧接着精确对焦,使光源变实,并表现出光源的本来形状,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在照片拍摄过程中,由于一个画面只能用一种方法去拍摄,清晰聚焦的影像和因焦点不实而产生的圆形光辉难以在同一画面中兼顾,所以,这种焦点不实的技巧用得不多。
        彩虹镜            这种效果镜仅适用于彩色摄影。根据其设计和制造工艺的不同,它能产生的彩虹光芒的形状也不一样。在照相机镜头前加用这种效果镜,能使点状光源及极为明亮的耀斑放射出悦目的彩色光芒,强调直射光的光辉。
        在直射光照明条件下拍摄,照相机镜头上应该加用遮光罩,它可以减少周围漫射光的干扰,也可以防止照相机镜头严重进光,以免明显降低影像的反差和清晰度。选择遮光罩的标准是在不遮挡画面影像的前提下,遮光罩的开角度要小,长度要深一些,使用起来便更为有效。
        用室外自然光摄影,有的人只是在出太阳的直射光下才打开他们的照相机,而排斥利用阴天的散射光拍摄,他们认为,阴天的散射光平淡而不生动,没有方向性,不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影调层次,拍出的照片缺乏艺术感染力。其实,这是一种不够全面的认识。被摄体的影调和层次,由两种因素表现出来;一种是照明光线的反差,一种是被摄体本身各部位的反光率。在上章里曾经谈到,室外的直射光是由阳光加天光构成的。阳光照亮被摄体的受光面;天光照亮被摄体的阴影面(也加上一些周围环境的反光)。由于阳光和天光的强度不同,产生出明暗不同的影调。但是,这并非产生明暗影调的唯一因素,被摄体自身各部分的反光率也会造成影调的明暗区别,这是被摄体自身的明暗反差。在直射光照明下,被摄体呈现出来的总的影调范围就是照明光线的反差×被摄体自身的明暗反差。在阴天散射光照明下,被摄体不再受直射阳光照明,仅受天光照明。即使在天光十分均匀,不存在照明光线的反差时,被摄体自身的明暗反差仍是存在的,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别开被摄体的影调,只不过其明暗差别不如在直射阳光照明下那么强烈罢了。在这种散射光线条件下,如果适当增加一些曝光,会使黑白照片及彩色照片得到明快的高调效果,无论对于风光或人像以及室外的静物摄影来说,都是适宜的。阴天散射光线照明下拍摄彩色照片,能使照片上的色彩显得更加浓郁,也很有色彩特点。
        此外,阴天的散射光并不是一概没有方向性。假若天空一侧亮一侧发灰时,透过云层投向地面的天光就不是完全均匀的。这时,你可利用曝光表或自动曝光的照相机,对准地平线的方向,分别测量一下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天空的亮度,就会判断出哪一个方向的天空最亮。一旦这样做过之后,你就会发现,在这样的阴天散射光条件下,照明光线的本身仍有一定的反差,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摄体面对较亮的一面天空,能够得到十分柔和的顺光照明效果。这时,被摄体的立体感和深度感不由照明光线的反差形成,而是靠被摄体本身的转折和色彩表现出来。比如拍摄人像,在这种光线条件下,面部正面影调较亮,而后方转折的侧面则影调稍暗,构成很细微的影调变化;如果再加上肤色的差别,这种变化就更丰富了。
        假若被摄体处在阴天的侧光照明下,影调的明暗变化将是很理想的。这时,由于天空中一侧的光稍微亮一点,另一侧的光稍微暗一点,不论是拍摄人物或景物,都能表现出一定的明暗反差,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又因为照片上暗部的影调不太深,所以,不用任何辅助照明手段便能使暗部具有很好的层次。如图107大庆铁人王进喜同志这张照片,是我在六十年代初期到大庆油田采访时为他拍摄的,见到他时适逢阴天,但天空一边稍亮一边稍暗,所以在面部上仍能呈现一定的明暗变化。
        阴天时的逆光与上述情形有较大的不同。这时,被摄体背后的天空最亮,而且显得苍白,完全没有层次。被摄体向上的一面,如水面、房顶以及其它物体的顶面,因为受到天光的照射,能反射出较强的光泽。而被摄体面向照相机镜头的一面,由于处在背光的阴影中,显得较暗,而且影调很平。这二者常常形成较大的阴暗反差。由于天空很白,会在画面中显得曝光过度。如果在天空部位有一些纤细的树枝、树叶作前景,它们会由于天空部分曝光过度而被侵蚀,失去细部的线条,特别是这些线条不是精确聚焦的情况下。为了使天空的影调较为平衡,较好的处理方法是照相机镜头前加用“渐变滤色镜”。最常用的是灰色和蓝色渐变滤色镜,根据对色彩的需要,也可以选用其它颜色的。
        ②选择照明光线的方向
        利用室外自然光拍摄,除去要根据拍摄的题材和你自己的艺术构思选择最适合的光线性质以外,还要注意选择投射光的方向。
        晴天的直射光,有明显的投射方向,我们比较易于辨别出它的方向性,有些则易于区别。来自于不同方向的光线,产生不同的照明效果,对被摄体的描绘和勾画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将怎样选择投射光的方向?应该根据哪些因素去考虑?我想,主要有下列几点:
        被摄体的形态和立体感            这是选择光线投射方向的一个很需要依据。根据被摄体的具体情况,来自何方的照明光线最有利于表现其形态和立体感?从一般的规律来讲,侧光、前侧光、侧逆光照明,由于光线来自一侧,便能使被摄体有的面受光多一些,有的面受光少一些,产生一定的阴影和投影,利用影调的明暗变化,区分开面与面之间的关系,对表现被摄体的形态和立体感是有利的。若是采取顺光或逆光照明,照相机镜头所能拍到的被摄体的各个面将会均匀受光或普通处在阴影中,各个面之间显不出影调上的阴暗差别,对于形态和立体感的表现将是不利的。
        被摄景物的空间深度感很强。            在室外拍摄,不论是大的场景,也不论是小的场景,除去平面的被摄体(如翻拍绘画作品)以外,都有一定的空间深度。尤其是风景,空间深度范围比较大。即便是拍摄人像,被摄者和背景之间也有一定的空间深度,这是被摄场景所固有的一个特征。在选择照明光线的投射方向时,要把被摄体的这一特征考虑到,要选取有利于表现空间深度感的照明光线。在这方面,逆光或侧逆光照明条件下,远处的景物,显得明亮,反差较小,并带有一些蓝青的色调,其原有的色彩特征渐渐消失,色彩的饱和度减弱,被摄体的清晰度也逐渐降低;近处的景物比远景显得暗,反差较大,原有的色彩特征比较明显,色彩的饱和度比远景高,被摄体明晰可辨。这种种现象,在摄影上叫作“大气透视”,它主要是由于光的作用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视觉感受上,会产生景物深远而辽阔的印象,感到它的空间深度。在摄影实践中,用一定的拍摄手段,使被摄景物构成大气透视的上述种种特征,就能使照片上的影像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深度。构成大气透视的关键是采用逆光或侧逆光,假若用顺光,便表现不出大气透视效果。在侧光照明条件下,大气透视现象也不明显。
        被摄体的质感            在摄影领域内,被摄体的质感有两层含义:被摄体的物质属性;被摄体的表面结构。物质属性是说明被摄体由什么样的物质构成的,如玻璃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陶瓷制品等等,是实心的、透明的、半透明的等等;表面结构则是指被摄体的表面状态,如光滑的、粗糙的、有无纹理的、有无光泽的等等。这些特征,是我们具体认识和感知被摄体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而质感表现得鲜明与否,又与照明光线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表现不同的被摄体的质感,往往对照明光线的投射方向有一定的要求。以室外的被摄体来说,比如表现粗糙表面的建筑物,以侧光为好;欲表现花卉、植物簇叶的半透明感,以逆光或侧逆光为宜;某些镜面反射的物体,如新型的建筑材料,采光时则应选择好合适的反射角度;拍摄山麓、丛林,用侧逆光宜于表现好层次和质感;雪景、沙滩,则最适合侧逆光去表现等等。
        被摄体的轮廓形状            轮廓形状也是被摄体外部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被摄体边沿的形态。在室外自然光照明条件下,最有益于刻画被摄体轮廓形状的是逆光和侧逆光。采用逆光照明,光线从被摄体的后方投射过来,或者太阳光有一定的高度,能够在被摄体的边沿部位形成光亮的轮廓,造成很生动的光线效果。假若采用侧逆光照明,则能在被摄体一侧形成明亮的轮廓。
        调子及色彩的要求            在室外自然光照明条件下,由于光线的投射方向不同,也会带来拍出的照片调子和色彩的差异。在顺光照明下,被摄体各部位受光比较均匀,形成以较明亮的影调为主的画面,阴影很少,各部分的色彩也能得到较好的再现。但是,同时也会显得影调较平,缺乏暗调子的对比,色彩的明暗变化也比较好,没有力度。假若采取侧光照明,画面的调子及色彩变化比较丰富,被摄体所表现出的明暗影调范围比顺光照明增大,色彩的浓淡变化也进一步表现出来。逆光照明的影调范围比侧光更大一些,画面中明暗两极的影调增多,被摄体朝向照相机镜头的一面大部分处在暗调子的阴影中,其色彩也比较深浓,在阴影部分并反应出一些天光的蓝色调子。
        上面所谈的选择照明光线投射方向的这几个依据,有时会相互矛盾地同时出现在一个被摄场景中,比如,为了表现空间深度,采用了逆光照明,被摄体阴影部分的色彩或质感可能会受到一些损失。遇到这类情况,就要区分主次,看一看哪个方面的特点对被摄体来说是最主要的,根据它来选择投射光的方向。
        ③选择拍摄时刻
        一天中不同时刻的自然光线,常具有不同的照明效果,使被摄对象呈现出不同的影调特征和光线气氛。尤其在晴朗的天气,一天中不同的时刻,从黎明、早晨、中午、黄昏,直到夜晚,自然光的照明效果很不一样。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和研究一天中不同时刻照明光线的特点,就有可能根据被摄对象的具体情况而选用比较恰当的照明光线。
        黎明            天色刚刚发亮,太阳尚未露出地面,是黎明时刻。这时的室外景物,只有天空反射出比较微弱的光线,呈现出一定的亮度,地面的景物均处在暗调子的笼罩下,呈剪影状态。黎明时刻很短暂,紧接着便是日出。在太阳露出地平面之前,天空常常呈现偏蓝的色彩;若是天空中呈现一些彩霞,天空的色彩则变得丰富起来,增加一些橙色或品红色的调子。在黎明时刻拍摄,有利于表现天空的气氛,形成特定的意境。此时地面景物亮度很低,所以往往在拍摄时作剪影处理。
        早晨            日出后的头两小时,光线的变化很快。此时由于阳光的照明角度低,能很好地表现出大气透视效果,远处的景物显得矇眬而清淡。在早晨拍摄,潮湿的地面、路面、江河、池塘的表面会轻轻地升起一些水蒸气,构成很有趣的影调效果。如果是夜间下过雨,地面的景物常常有一些水的反光,形成较亮的耀斑,使本来是暗调子的丛叶、树木增加影调的变化,形成很生动的光线效果。早晨光线的色温较低,被摄体的受光面会带有一种橙红色。日出后一个小时的早晨的光线,常常被大家认为是最理想的摄影光线。
        中午            哪几个小时的光线是中午的好光线,要根据一年中不同的季节和地理纬度而定。在冬季,阳光照明的角度比较低,在中午前后约四个小时光线最明亮。在夏季,仍然有四个小时的光线是较好的——上午的两个小时以及下午的两个小时,它们中间相隔一段不太理想的正午的光线。在北方,正午太阳的高度比南方低一些,正午太阳的光线不像南方那样从正顶投射下来,正午那段不利于拍摄的时刻较南方为短。中午的阳光,是白天中明暗反差最强的光线,有利于表现被摄体的立体形态,但是被摄体阴影面影调常常显得较深,并反射出天光照明所带来的偏蓝的色彩,天空越蓝时这种倾向越明显。中午的光线,由于太阳的位置较高,被摄体的投影较短,而且直接投向下方,画面上容易表现出一种暑热的感觉。这时,地面景物的大气透视现象减弱,远处景物的能见度较高。
        下午及黄昏            在下午到傍晚黄昏时分,太阳在空中的位置降低,这时,阳光需透过较厚的空气介质投向地面,它的强度开始降低,同时也趋于较为散射。此时地面景物的明暗反差开始减弱,远处的被摄体复又出现矇眬状态,形成大气透视效果。所以,下午及黄昏也是拍摄风景照片很适当的时刻。若采取逆光照明,会很好地表现出景物的空间深度感,获得动人的光线效果。下午较晚的时候以及黄昏时刻,太阳光的色温降低,若用彩色胶片拍摄,会得到金黄色的暖调画面。利用下午的光线在室外拍摄人物,由于照明光线比中午的阳光柔和,能获得较合适的明暗反差。在黄昏时刻拍摄人物,因为此时天色已开始变暗,天空的反射光减弱,人物未直接被阳光照射到阴影面,会呈现较暗的影调,常常需用辅助照明手段(如反光板、闪光灯)。
日落及暮色在日落时刻,因为阳光透过大气层的角度低,使短波光(蓝光)大量的折射和反射,而透过较长的光波(红光),所以使日落景色呈现偏暖的红橙色调。这时,除非上空有较重的云彩,红色的阳光只影响被摄体朝向太阳一侧的色彩,景物的其余部分仍然或多或少地受到正常光线的照明,但是暗部很暗,与亮形成明显的对比。日落时的天空,接近地平线的部位受到阳光的影响,常常呈现粉红色,而天空的上半部分,仍保留着蓝色,使被摄景物出现较强的色彩对比,并传达出特定的时间概念。如果拍摄沙滩、雪地或水面上的日落,常常会由于漂亮的反光而使画面美妙动人。
        太阳落山或隐藏在地平线以下,便呈现暮色。开始时,天空很快地变得非常蓝,天空中被落日照明的残留的彩云上则发出红色,使被摄景色的色彩丰富而艳丽。假若在海面上,向西面的天空常常温射出黄红的光,保留着很暖的色调,直至夕照消失(如彩图)。暮色的城镇景色,常常伴以街灯、厨窗的灯光、建筑物内外的灯光,形成很有趣的光线效果。
        月夜            摄影者往往利用傍晚时刻拍摄月夜效果,使底片曝光不足,并使照片偏蓝(拍摄时加用蓝滤色镜或偏光镜),以造成月夜气氛。如果你真正地用月光拍摄,并给予正确的曝光,反而好像一幅用日光拍出来的照片。而且,在真正的月夜拍摄照片,差不多要二十分钟到数小时隔的曝光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月亮本身是要移动的,使月亮的边沿发虚,影像变形。所以,如果要获得月夜的光线效果,通常是先在傍晚时刻拍摄一幅曝光不足“夜色”画面,然后再采取两次曝光的方法换用长焦距镜头在同一画幅中拍上月亮。在白天采用侧光或侧逆光,使用偏光镜把天空压暗,并使底片曝光不足,同时使照片偏蓝,也可以摹拟出月夜效果。
        ④利用恶劣天气
        业余摄影爱好者往往喜欢选择阳光明媚的天气拍照,他们认为晴朗的天气光线好,容易获得拍摄上的成功,而尽量避开阴、雪、雾、雨、风暴等这些在他们看来是不好的天气。其实他们并未认识到,当这些恶劣的天气降临时,常常出现气氛非常生动的自然景象,有不少非常成功的摄影作品,便是在这种坏天气拍摄出来的。所以,在这些天气里,你绝不可收起照相机,要关于捕捉那些在不寻常的气候条件下出现的动人景色,不失时机地将它们记录在你的照相机里。
        关于阴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拍摄时能够产生的效果,在前面已经提及,这里再分别谈一谈雪、雾、雨、风暴这些气候下的摄影。
        雪            正落雪的时候,天气比较阴沉,大地披上一层银装,只有那些地面景物未被白雪覆盖的面积呈现较暗的影调,与很亮的白雪形成明暗对比,使画面上的调子变得丰富起来。所以,拍摄雪景的时候,在画面中选择一点暗调子的前景,常常能取得好的效果。
        拍摄中飘落的雪花,要尽量选用暗调子的背景,以便把雪花衬托出来。假若要把空中的雪花拍成长的线条,就得用足足一秒钟的慢速度曝光,还得用三脚架,被摄体一般应是静止的。当然,也不完全排斥画面中有一点动体。由于拍摄速度速度较慢,这些个别的动体影像会变虚,如果运用恰当,反而能表现出一定的动感。若无法把光圈收小,可加用中性灰滤色镜。
        在下雪的时候拍摄,要防止飘落的雪花粘在镜头上,以免破坏画面。最好是站在有遮掩的地方,或者用雨伞挡一挡镜头。
        雪停之后天气转晴,也是拍摄雪景照片的好时机。这时,应尽量选择侧逆光拍摄,使地面景物产生一些投影,表现出雪地的层次变化。侧逆光还可以使积雪表现出晶莹透明的质感,使雪中的景色更加动人。逆光也可以表现雪景的质感,但是,它造成的投影没有测逆光那样好看。
        雾            有雾的天气,光线散射而柔和,距离我们较近的被摄体的影调比远处被摄体的影调深、色彩浓,前后景物显出不同的层次,产生空间深度感。如果拍摄彩色照片,整个画面的色彩显得有点灰,形成一种梦幻般的意境。这种效果,在晴朗阳光下是难以获得的。
        利用雾天拍摄,还有一种明显的优点,它可以把背景上不想要的细节掩盖起来,使背景变得简洁。
        雾有浓雾、薄雾之分。有浓雾的时候光线较暗,需要增加两级至三级曝光;薄雾天气由于散光很强,光线较亮,甚至比晴朗天气还要亮一些。若不用曝光表,要确定这种薄雾天气的曝光是较困难的。最好的办法是改变曝光量多拍几张。
        假若希望在没有雾的天气拍摄出类似雾景的效果,可以使用雾镜。雾镜有不同的号数,可以使照片上形成浓淡不同的雾状效果。也可以在地面上施放一点烟雾(如稻草烟或专用的烟雾弹),造成雾状,使后景的影调变淡,产生影调透视效果,表现空间深度。
        雨            雨中的景物反光较多,能使画面中产生一些亮斑,影调变得丰富。而且,被摄体的色彩,在雨天比晴天显得浓郁。所以,在雨天仍能拍摄出好的照片(尤其是彩色照片)。人们手中的雨伞,由于它的颜色丰富多样,能使雨景照片生色。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地面积水中的倒影,则更能增加雨景照片的情趣。
        根据云层的厚薄,雨天光线的强弱有很大的变化。在暴雨天气,除非天空特别明亮,大约要增加三至四级曝光。
        如果要表现下落的雨点,必须衬在暗背景上,宜选择侧方或从照相机对面投射过来的光线。因为光线较弱,曝光时间会长一些,拍摄下来的将是一条条的雨丝,而不是一些雨点。
        风暴            在这种恶劣的天气,空中常常出现蔚为壮观的景象。如果在风暴前后太阳露出一些金色的光芒,与云层的深蓝灰色将相辉映,能形成很有气氛的画面。
        风暴天气的光线变幻甚快,拍摄时要迅速,抓住时机。曝光不可过度,若曝光太多,将失去这种天气的影调特点。
        (2)调整照明反差
        在室外自然光照明条件下,光线有时会显得太硬或太软,使被摄体的明暗反差不令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可以通过等待求得照明光线性质上的变化,使光的软硬符合我们的要求,但是这需要时间,甚至是有些题材需要你不失时机地拍摄下来,容不得你选用软硬更加理想的光线。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采用一定的人工辅助手段,调整照明光线的反差。
        调整光线的反差,有不同的两类情形。一是照明光线的反差太强,使被摄体受光面和阴影面的影调产生过大的明暗差别,调子显得太硬;二是照明光线的反差太弱,被摄体受光面积和阴影面的明暗反差太小,影调看上去太平,不生动。对于这两类情况,都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对太硬的光线,需要减少它的照明反差,使被摄体产生令人满意的影调对比;对太软的光线,我们则要想办法提高被摄体的明暗反差,使它的影调符合我们的要求。
        调整明暗反差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反光板
        在室外调整被摄体明暗反差最常用的工具就是反光板。它可以用铝箔、白纸、白布粘贴在硬的纸板、薄木板或框架上制成,也可以作成折叠的或卷轴状的,把它置于适当的位置,将自然光经过反光板再反射到被摄体阴影部位,提高阴影面的亮度,缩小被摄体受光面和阴影面的亮度差别,产生合适的影调。铝箔的反光率较高,是比较理想的反光材料,它的表面可以是平滑的,也可以制作成有褶皱的。后者反射出的光线比前者柔和,但反射出的光线比铝箔柔和而均匀,适合于离被摄体较近的距离上使用。
        反光板的颜色最好是白的。如果它本身具有别的色彩,反射出的光线便带有那种颜色的成分,会影响到被摄体色彩的表达。反光板还可以一面贴上白纸,另一面贴上银色的铝箔,使用时更加方便。
        在使用反光板的时候,应当尽量使它的高度略微超过被摄体,或者与被摄体同高,而避免把反光板直接摆在地面上使用。假若反光板的高度太低,反射出的光线将从接近地面的低角度投向被摄体,使被摄体的阴影面产生下亮上暗反常的照明效果,使被摄体的形象受到歪曲。
        ②漫射屏            在照明光源和被摄体之间放置上能对光线起散射作用的纱幕、半透明的塑料或有机玻璃薄片,能有效地使光线变得柔和。采用这种方法,因为阳光要透过漫射物质投射到被摄体上,所以漫射屏必须是白的,否则将会改变照明光线的色彩。此外,放置在光源和被摄体之间的漫射屏一般说来不可能很大,采用这种方法,适合于拍摄较小面积的被摄体,如人物的近景或中景照片。
        采用漫射屏减少照明光线反差,它把强烈的直射阳光挡掉,被摄体只受到它透射过来的较柔和的光线照明,但画面背景上的被摄体仍为强烈的直射光线照明,会出现前后光线效果的不统一。拍摄时宜尽量选用影调单一较平的背景,或者利用大光圈小景深使背景虚化,主体与背景的光线效果便容易得到统一。
        ③环境的反光
        被摄体假若靠近浅色的环境,并处在较亮的光线条件下,阴影部分会受到一些环境光的反射,使阴影部分表现出更多的层次,减弱与亮面的明暗对比。比白色的墙壁、沙滩、雪地、水面,甚至是被摄者自己穿的衣服,都可以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反射出一定的光线,补充照明被摄者的阴影部分,起到调整明暗反差的作用。
        ④镜子
        镜子反射出的光线不够均匀,但强度高,能有效地将反光投向较远的距离,对于那些用一般的反光板不能有效地照亮的面积,镜子反光常常是有用的。比如,用镜子反射出来的光线,照亮很暗的树丛或幽暗的岩洞,也可以用两块镜子,对阳光进行折射反光,照亮那些不易受光的地方。
        ⑤闪光灯
        当反光板、漫射屏等反光工具没法造成你所需要的光线效果,或根本无法在现场使用时,便需要用闪光灯作辅助照明,调整被摄体的明暗反差。不过,因为闪光灯作辅助照明效果,不容易在拍摄之前用眼睛识别出来。
        用闪光灯在自然光下进行辅助照明,减小被摄体的明暗反差,首先要根据自然光的强弱确定照相机应该使用的光圈,然后把闪光灯放置在需要使用更大的光圈的距离上。比如,实际拍摄使用的光圈是f/8,而故意把闪光灯放置在需用f/5.6或f/4的光圈去拍摄的距离上,使闪光灯的辅助不足。这样,既对被摄体的阴影面有一定的辅助照明作用,又不至于因为闪光太亮而破坏了阴影效果。当然,也可以把闪光灯放置在与照相机所用的光圈相匹配的距离上,而通过减弱闪光灯的发光强度来解决。有一些闪光灯上,有可以调整发光强度的装置,如全光、丰光、1/4光量及1/8、1/16、1/32光量,允许你在不同的距离上使用闪光灯,而不致闪光过度。
        如果使用自动控制曝光的闪光灯,上面标出了几种拍摄时应使用的镜头光圈,有的是两种,有的是三种,也有的是整个的调定范围。普通的闪光灯,当使用ISO100/21°的胶片时,可选用的光圈一般是f/4、f/8和f/16,在进行辅助照明时,可以把闪光灯上的刻标调到比照相机所实际使用的光圈大两级的位置上,这样便不会由于闪光太亮而破坏阴影效果。
        ⑥吸光板
        当阴天照明光线的反差很低的时候,被摄体的影调往往显得平淡,缺乏立体感。这时,我们可以用特别制作的“吸光板”去提高一点照明反差,收到颇为理想的效果。吸光板的用法和反光板基本相同,不过它的效果和制作材料却很不一样。吸光板是用的反光率很低的黑色材料贴在纸板或薄木板、塑料板上制成,最好的材料是黑丝绒或黑植绒。使用时把它放置在被摄体一侧靠近的部位(但不可进画面),因为它的反光率很低,会使被摄体面向吸光板的一侧仅受到极少的周围光线的照明,呈现较暗的影调,而被摄体的另一侧,却能受到较多的阴天散射光的照明,形成较亮的影调,从而提高了被摄体在散射光照明下的明暗反差。
  室内自然光不像室外自然光那样富于变化。在室外有阴、晴、雨、雾、早、午、晚、顺、侧、逆、顶等不同的照明条件,产生各种各样的光线效果,室内自然光的变化却比较单一。在室内,由于房间门窗的方向是固定的,光线只能从门窗的方向射进来,所以室内被摄体的受光方向一般是不变的。假若你要寻求被摄体受光方向上的变化,则需要移动被摄体。室内光线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天中时刻不同所带来的室内亮度的变化以及晴天和阴天给室内的亮度和明暗配置上带来的差异。另外一个特点是,室内靠窗的被摄体较亮,距窗远的被摄体较暗,物体向窗的一面较亮,背窗的一面较暗,形成较大的明暗反差。根据这种情况,在利用室内自然光拍摄时,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保持现场的光线气氛
        室内的被摄体由于靠近门窗的亮,远离门窗的暗,当照相机对着门窗拍摄时,画面中的景物往往表现得远亮近暗,这是室内经常具有的光线气氛,有利于表现室内景物的空间深度感,在拍摄时应当尽量保持这种光线效果,使画面真实生动。因此,室内景物最好利用现场光进行拍摄。倘若景物的明暗反差太大必须加人工光照明暗部,也要掌握适当的分寸。有些人觉得室内光线较暗、动辄用闪光灯拍摄,势必破坏原有的光线气氛。
        (2)利用直射光斑增加影调变化
        在室内采用现场原有的日光拍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室内无直射光线进入,主要由窗子透过来的天空散射光和周围墙壁的反射光照明,这类光线比较柔和,明暗反差较容易控制。但是,在这种光线条件下,室内景物由于缺乏高光部分,画面的影调往往显得平淡无力。另一种是直射光线透过窗子直接照到室内,在地面和墙壁上形成很强的亮斑,使室内景物的亮度反差提高。这些亮斑能使室内的光线效果增加多样变化。不过,这些直射光斑的亮度高,在底片上容易形成很大的密度(负片),甚至超出胶片的宽容度范围,失去细部层次。可是,这些亮斑往往反映出窗格的形状,并不显得很白的一大整块,故无多大妨碍。
        (3)调整被摄主体的明暗反差
        拍摄室内的人物或其它物体,由于室内离窗近的地方和离窗远的地方受光情况不同,被摄体本身所呈现的明暗面具有较高的亮度,而阴影面较暗,显得明暗反差较大,这是由于室内的反光较弱造成的。当被摄体距窗较远而越靠近窗子对面的墙壁时,亮面受到的光线减弱,来自墙壁的反光增多,被摄体的明暗反差变小。所以,可以利用被摄体靠窗的远近变化调整它本身的明暗反差,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4)照明光线的平衡
        一些建筑物内部装有漂亮的灯具,拍摄时,打开这些灯光,的确使画面增色不少。但是,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这些灯光比室内地面上的景物亮好多倍,使室内的亮度上下失去平衡——天花板附近和地面景物的亮度差别过大,难以将二者都控制在胶片宽容度范围之内。为了克服这种现象,拍摄黑白片时,可以在照相机镜头面前加用一块渐变式灰滤色镜。利用其上端灰色部分的阻光率,使天花板附近有吊灯处的亮度减弱一些,便于和地面景物取得亮度上的平衡。假若拍摄彩色照片,则需选用浅蓝色的渐变滤色镜加在照相机镜头前面,一方面利用它上端的阻光率减弱吊灯的亮度,另方面透过它的蓝色把钨丝灯光的色温提高,与地面自然光的色温相一致,就可以利用日光型彩色片拍摄了。

6]  什么是画面中的背景,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净化背景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
背景是指画面上主体后面的景物。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安老师简介


copyright 2000-2009 安老师天天作文网( zuowen365.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21034号-1

版权声明|关于我们|在线投稿|申请链接|给我留言|付费方式|作文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