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玉
来到了上海,感受到了大都市的繁华,也感受着新教材的魅力:新颖的理念,精致的构思巧妙的编排,优美的语言……捧着一年级的教科书,真的让人爱不释手!
可没过多久,“长篇”的课文就让我发了愁。刚入学的孩子,认字的能力还不强,就要一口气读那么长的文章,和过去的教材比一比,难度的确增加了不少。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读得很辛苦,我教得更辛苦。读课文、认字、写字,总怕时间不够用。更让人着急的是,刚刚读会的文章,过几天再读,又跟“小和尚念经”似的……
静下来仔细想想,教材中的课文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有趣,正是培养孩子们朗读能力的好材料!这样的文章,孩子们应该更喜欢读,而且应该能读得更好,难道课文长了就读不了吗?不是的!经过思考,我决定改变方式,做大胆的尝试。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再听听他们读文章,变化真的不小!
一、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进入课改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这样,在本学期,我充分利用课后的五篇文章,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完了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刚开始,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但渐渐地,他们都能很主动地下位找学习伙伴读书了,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有了这样自由、轻松、能够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孩子们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把故事读得更生动些。
二、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
经过观察,我发现,班里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孩子却读得干干巴巴。尤其是一些认字慢,学前教育不充分或者家里没有相应学习环境的孩子。怎么能让他们的朗读能力得到发展呢?我想,只要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出发,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就是成功。所以在朗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课堂上,对于有进步的孩子,我一定要把他的成功告诉大家,让同学们夸夸他。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让暂时有困难的孩子充满了继续努力的勇气和信心。对于读得不认真和退步的孩子,不指出也不行。我常常说,“老师一直相信你能够读得更好”“你完全可以读好”“只是再用心一点就更好了”之类的话。因为,相信学生,不断地给他们积极的鼓励,他们的成功也会使你感到惊喜。
三、课堂巧指导
充分利用教材的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朗读的训练内容和形式,课堂巧指导。如:
1.比一比,读一读
如《两只小狮子》一课,朗读可以让学生找出两只小狮子的不同,比一比,读一读。孩子们抓住了“刻苦”和“懒洋洋”,体会得很准确,读得也到位。
2.演一演,读一读
许多适合表演的课文都可以演一演,读一读,如《两只鸟蛋》《要下雨了》等等。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失物招领》一课中,“四十双眼睛睁得大大的,四十双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着。不一会儿,四十张小嘴一齐喊:‘唐老师,我没丢东西!’”这样一段文字,如果演一演,读一读,孩子们会演得很生动,读得很投入,语气也很逼真,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画一画,读一读
就拿《小蝌蚪找妈妈》来说吧,,我是让孩子们用画表情的方式体会课文角色的心情的。学生画出了鲤鱼、乌龟和青蛙,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也发生着变化:长出了后腿、长出了前腿、尾巴变短、变成青蛙,体会了心情,再指导朗读时就水到渠成了,而且,画表情的过程也充满了乐趣,寥寥几笔的简笔画把语文课激活了,把孩子们朗读的兴趣激活了!
4、设情境,读一读
如《美丽的小路》一课可以以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小路的美丽整洁与后来的肮脏不堪,然后发自内心地读出鹿先生、兔姑娘、鸭先生的话。
当然,一篇课文的朗读指导应该是立体的,多维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灵活地选用多种指导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师生合作读等)。因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语境、语意不是光作技术性的指导和操作就能够领悟的,它重在一个“悟”字。只要在指导的设计上多花一些工夫,突出“巧”字,就能使孩子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提高朗读技巧,发展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