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写作技巧


首席教师       招生简介

晚托辅导       作文辅导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教学 > 作文教学研究 > 详细内容
巧妙运用矛盾情节使文章得高分
作者:安广学  发布时间:2010/3/30  阅读次数:4778  字体大小: 【】 【】【
谈谈作文情节安排的矛盾技法
巧妙运用矛盾情节使文章得高分
安广学   整理
每位考生都希望考出最高水平,在语文考试中,作文起着无足轻重的作用,考场上作文时间紧、要求高,但真正值得重视的不是“写”,而是下笔前的“构思”,构思的好坏与作文的成功关系很大。那么,在考场作文中又应该如何巧妙构思、出奇制胜、赢得高分呢﹖
“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妙的构思还体现在情节的设置上,我们根据题目的要求,把自己已有的一些材料,经过一番精细的推敲,编织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能使文章达到离合变化,迂回曲折,俯仰生姿,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文章是否引人,情节是否完美,最关键的就是巧设“矛盾”。
如何设置矛盾呢?
设置悬念。
我们都十分重视文章的高潮,没有高潮情节就没有起伏,就缺少波澜,就难以吸引读者;设置适当的疑团或矛盾,让读者产生较强的关切和探奇心理,才会吸引读者,得到高分,隐藏设置悬念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悬念的设置一般是在开头,或摆出矛盾,或设置疑团,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其特点是先将疑问摆在那里,然后将情节一步一步发展下去,不断牵引着读者向纵深发展,或者“顾左右而言他”,或者作出种种猜想,令人对其念念不忘。作者不急于揭开谜底,解决矛盾,而是在酝酿比较长的时间后再解开“悬念”。它就好比把一条河拦腰堵上,堤坝上游必将积蓄起更大的能量,这样开闸放水时才会形成更壮观的景象,达到预期的效果。
悬念设置也可安排在主体部分,也可采取步步设疑。比如程海的《三颗枸杞豆》开篇点明“我”现在是一个植物学家,既交代了“我”现在的身份,又自然地过渡到“好多人很羡慕我”、“要我谈谈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然后用“其实”一转,说明自己小时候是一个出名的“淘气鬼”,这就设下了一个悬念:为什么一个“淘气鬼”能够成为植物学家呢?这样写,使得文章波澜起伏,不仅使读者印象深刻,而且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再如,以“父亲”为话题的作文,作者拟的题目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题目就悬念顿生,吸引读者的眼球。作文一开头就写“睡到半夜,被啪啪的声音吵醒,睁眼看见一向痴迷打麻将视麻将如珍宝的父亲,竟举着锤子一块块将心爱的麻将砸碎。”——真是蹊跷事,是输急眼了,还是?此时也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想一睹为快。而后面作者接连否定了自己的猜测,最后中心才豁然而出,这样父亲的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制造波澜。一篇作文除了高潮、结局可写得起伏跌宕,其它部分情节应该组织起一些波澜,从而增添作文的意趣,也升华了作文的主题。如《我叔叔于勒》开头渲染一家人是那么急切地盼望于勒叔叔的归来,设置了悬念,可当真正的于勒出现在一家人面前时,结局出人意料——他们逃也使得离开了,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美国电影《真实的谎言》,它叙述了一位特工为了保密,在妻子面前故意装出一副庸俗平淡的面貌,而在其背后却经历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险情。叙述者在这个故事里一连制造了三次高潮:1、特工孤身潜入戒备森严的恐怖分子的窝点窃取情报,与恐怖分子展开一场激烈枪战,然后成功撤走。2、妻子被恐怖分子挟持,特工奋身追赶抢救,在断桥上,就在妻子将车翻人亡之刹那,救出妻子。3、恐怖分子绑架女儿作为人质,扬言用核弹炸毁整个城市,特工孤身驾驶飞机救出挂在一百多米高脚手架上的女儿,在千均一发之际,阻止了核爆炸。
在这里,“窃取情报”扣人心弦,形成一个高潮;之后又生出“断桥救妻”,惊心动魄;再形成一个高潮;接下来生出“驾机救女”,令人屏息,再掀高潮。一个矛盾刚解决,一个矛盾又产生,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观众始终被紧张的叙事高峰所吸引,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之中。一个紧跟一个的惊险情节给观众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
制造出波澜,使故事“好事多磨”,使情节“按倒葫芦瓢又起……”于是乎,一波三折,矛盾重生,读者被紧紧吸引,甚至心也跟着起伏。
有一篇题为《谁来陪我过中秋》的学生习作,小主人公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一连两个中秋节都是和奶奶过的,今年中秋特别盼着父母能回来。当接到妈妈说中秋前一定回来的电话后高兴极了,等啊盼啊。可一天后又接到父母电话,说又接了一笔生意,要到十五晚上才可以到家,于是和奶奶一大早就开始忙活,又是洗菜又是剁肉。虽然忙活了半天,但是心里很高兴,毕竟能团圆的过个中秋节了。可中午电话铃又急促地响起来了,爸爸说过节生意忙就不回来了,等过了节再回来。等啊盼啊,可结果呢?小主人公的心怎么能不酸痛酸痛的呢,读者又怎么能不会被感染呢?
  
欲扬先抑。抑就是压低、否定,扬就是振发、褒奖;“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抑”有“扬”,相互生发,富于变化。欲扬先抑就是为了赞扬某人或某物,先予以贬低,然后提高的手法,“抑“的目的是为了“扬”得更高,给读者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形象。
这种方法可以先从反面写,再从正面写,即先贬后褒。
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先写白杨树无婀娜的姿态,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后又转说白杨树挺拔是树中的伟丈夫。
再比如一篇优秀习作中,小作者先写自己的同桌非常小气,同学让他请客,他舍不得买五角钱一根的雪人,而买三角钱一根的冰糕;又写在学校运动会上,同桌只在赛跑时才换上运动鞋,跑完后又赶紧换上布鞋。这样一抑再抑,最后干脆被称为“新世纪的葛朗台”。可是,当听到为遭受冰冻的南方灾区捐款的宣传后,这位同桌,竟把自己积攒的一百八十元钱全部献了出来。“小气”一下子变成了“大方”,这种由“抑”到“扬”的转化,实际上是对同桌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在识庐山真面目之时,人物形象便更丰满了。
比如有位学生这样写他的妈妈:妈妈最不会做事,人家的孩子都穿得体体面面、整整洁洁,而“我”的衣服总是或大或小,连她自己的衣服也显得邋遢。“我”想,妈妈实在是个笨头笨脑、笨手笨脚的人。谁知,单位领导找到我家,告诉我们,厂里要派妈妈到德国去出差,全厂数妈妈心最灵,手最巧。“我”这才真正了解了妈妈。文中“笨头笨脑、笨手笨脚”与“心最灵,手最巧”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来展规妈妈的精神风貌,比平铺直叙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文章也可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比如先写一个人非常注重外表形象,给人的感觉是干净漂亮,然后通过描写他的言行,暴露出内心世界的卑劣,这样形成强烈反差,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也极具讽刺性。
  
相错成文
“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就是说写文章要相错成文,才能力避平板、单调。在记叙时,时而顺叙,指明事件发展方向;时而插叙,交代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关系,可使文章有进有退,有起有落,有逆有转,变幻多姿。
在《第二次考试》中,首段倒叙,概述苏教授在招生考试中发现一件奇怪的事:陈伊玲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接下来五段文字补叙这件奇怪的事情,而第十三段运用插叙,叙述苏教授从陈伊玲的弟弟口中了解到姐姐由于抢险救灾、整夜不眠而影响了嗓子的真相。这里的插叙与前文的倒叙、补叙有机结合,在给构上形成了活泼有致的势态。
  
巧制误会。巧制误会就是在记叙中,有真有假,虚实结合来构制情节,让读者产生误解。这种误解,出现的次数越多,越能显得曲折,越能扣住读者的心弦。最后,要把误解解开,使人产生“恍然大悟”或“原来如此”的感觉,情节曲折的效果也就产生了。
例如一篇题为《榜样》的习作,文中的小主人公本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可最近,每天他都是班上来的最晚走的最早的一个,有时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所以大家都说他退步了。有一次,有学生看见他放学后朝一个网吧走去,同学们都说他变坏了。再有一次,他没去上课,老师打电话去他家,可家长说他去上学了,他竟“逃学”了!老师很生气,组织学生和他的家长去找他,结果看见他正从那家网吧的方向走过来。一连串的责怪其实都是误会,原来这位学生最近正在帮助一位患病的孤寡老人,而这位老人就住在网吧附近,今天老人又突然发病了。
  
出人意料。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往往会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另辟蹊径,熠熠生辉。出人预料的结局即矛盾得到解决的阶段,结局在文章结构上一般处在高潮之后,但也有一些作文,情节发展到高潮就结束了,形成异峰突起、情节陵转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逆向反弹式构思。
有一考场作文题是:“以‘关心’为题,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很多考生都跳不出“叙写‘关心’者之美德,抒发被‘关心’者之感激”这一范围,总是从正面落笔,给人千人一面之感。有位考生别出心裁,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子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即小孩的爷爷)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具有社会意义的深刻主题。文章的构思以“反”为主,以“正”衬“反”,以“反”写“正”,以老人的不被“关心”呼唤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这种构思赋予了话题“关心”更深广的内容,发人思考,新人耳目。
  
总之,“文似看山不喜平”,一览无余的文章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不满足于只说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题材进行全方位的构思、安排,这是记叙文写出波澜的前提。我们既要避免平淡呆板,也不可故弄玄虚。否则,过犹不及,甚至会弄巧成拙。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注重往这方面引导,并在习作中加以训练,使学生养成精心构思的作文习惯。
  
来源:安老师手把手作文辅导中心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安老师简介


copyright 2000-2009 安老师天天作文网( zuowen365.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21034号-1

版权声明|关于我们|在线投稿|申请链接|给我留言|付费方式|作文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