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
2、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学习不限于学校,不限于课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
1大学是什么地方?
学生交流。
那么餐桌又是什么地方?
如果这两个地方结合在一起,会有怎样的意义?
今天就来学习3、餐桌上的大学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课前预习。
要求:先交流自己学会的生字,然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餐桌上的大学”的含义。(尤其要读准字音。)
zhòu (压轴戏)
正音:轴
zhóu (轴承)
3、检查。
(1)词语。出示;聆听 嘈杂 斟 琐碎 压轴戏 鸦雀无声 拯救(注意加点字读音,适当理解“琐碎”、“压轴戏”)
(2)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个别读。(教师板书读错的字,纠正;指导读不易读的句段)。
二、初读课文,了解“餐桌上的大学”的含义。
1、自读课文,思考:你是怎样理解“餐桌上的大学”的?它与学校上课有什么不同?
2、全班交流,知道: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不同。
三、合作学习并交流。
1、以四人为小组,分工选择以下话题中的一个,自己学习、思考。
①说说父亲要我们在晚餐时交换知识的原因,并表明你的看法。
②简要说说是怎样交换的。
③在交换的过程中,父母发挥了什么作用?找到有关语句,读一读。
④你觉得,这样学习有什么妙处?
2、各小组选择同一话题的同学一起共同讨论。
3、各同学返回各自的小组,轮流教组员学习那部分内容。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1、出示句段,学生默读、思考:父母的哪些表现激励着“我们”学习?说一说,然后读一读。
(1)晚餐时声音嘈杂,杯碟的碰撞声衬托着热烈的谈话。我们叙述的事情不论怎样微不足道,双亲都仔细聆听,并随时评论。
(2)我一向觉得奇怪,不论我说的是什么,父亲都不会认为琐碎。首先,他会把我的话仔细想一想,好像我的话能拯救世界。“尼泊尔的人口……嗯.好。”
2、交流、朗读。(学生可以逐句发表意见,也可以总体地表示看法;认识到是父母对孩子的宽容、对知识的尊重以及谦虚,无时不刻鼓动着我们学习的欲望。)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想,或者介绍某次全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
六、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可不统一),摘录喜欢的词句。
②动笔,介绍某次全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时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但未达到学生能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目的,效果一般。主要原因:没有指导好学生如何开展小组学习,小组长如何发挥作用。针对以上问题,第二节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