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让学生正确理解“增加几倍”与“增加到几倍”的不同含义。
2.能借助实物图和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探究
1.师: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2.生:小胖带了3个苹果;小巧带了6个苹果,小巧带的苹果是小胖的2倍。
3.
3.问:把小胖的苹果数增加2倍是几个苹果?
一.
(1)生:“6个苹果”;“9个苹果”。
(2)讲解:把“3个苹果”看作1份,增加2倍就是增加这样的2份,也就是增加2个3。
(3)小结:“把小胖的苹果数增加2倍是9个苹果”。
4.问:把小胖的苹果数增加到3倍是几个苹果?
(1)生讨论后集体交流。
(2)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3)“把小胖的苹果数增加到3倍是9个苹果”。
5.思考:通过刚才的两道题,“把小胖的苹果数增加2倍和增加到3倍”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6.师生总结:增加2倍就是增加到3倍,也就是原数的3倍。
二.分层练习
1.问答练习:
(1)梨有2个,增加2倍是多少个?增加到2倍是多少个?增加到3倍是多少个?
增加2倍: 2×3=6
增加到2倍:2×2=4
增加到3倍:2×3=6
(2)橘子有5个,增加4倍是多少个?增加到4倍是多少个?增加到5倍是多少个?
增加4倍: 5×5=25
增加到4倍:5×4=20
增加到5倍:5×5=25
……
2.课本P62/试一试
(1)出示题目:
把小胖带的苹果数增加到4倍就是小亚带的苹果数;把小胖带的苹果数增加4倍就与小丁丁带的苹果数同样多。小亚和小丁丁各带了几个苹果?
(2)小组讨论。
(3)结论:
小亚: 3×4=12(个)
小丁丁: 3×5=15(个)
问题解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资料:
为从根本上缓解上海“乘车难”拥堵状况,确保2010年世博会交通顺畅,上海决定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确保2005年底实现4号线C字型试运营,使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12公里;努力实现2010年建成总长400公里基本网络的总体目标。
2.出示:“上海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示意图”。
二.探究(一)
1.教学平台出示第1小题:
2005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12千米,到2007年底将增加1倍多6千米。到2007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多少千米?
2.结合题意说一说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条件:
(1)2005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12千米;
(2)到2007年底将增加1倍多6千米。
问题:到2007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多少千米?
3.教师板演,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来表示“2005年底、2007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1)提问:“增加1倍多6千米”是什么意思?
(2)学生交流、讨论:
①2005年的运营里程是1份数,那么2007年的运营里程就是这样的2份数还多6千米;
②2007年底运营里程总长是2005年底的2倍多6千米。
(3)师生共同总结:“增加1倍多6千米”就是增加到2倍多6千米,也就是原数的2倍多6千米。
4.生列式解答:
算式: 112×2+6
=224+6
=230(千米)
答:到2007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230千米。
5.口答:
(1)练习本有6本,增加1倍多2本是多少本?
算式:6×2+2=14
(2)练习本有6本,增加到2倍多2本是多少本?
算式:6×2+2=14
总结:
“增加1倍多2本”意思是“增加到2倍多2本”,也就是“原数的2倍多2本”。
…………
三.探究(二)
1.教学平台出示第2小题:
2010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增加到2005年底的4倍少48千米。到2010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多少千米?
2.提问:这题的关键句是什么?
“增加到4倍”与“增加4倍”有区别吗?
3.小组交流:
“增加到4倍”就是原数的4倍;“增加了4倍”是指原数的5倍。
4.生汇报教师画线段图。
5.纠错:“112×5-48”
6.生独立解答:
算式: 112×4—48
= 448—48
= 400(千米)
答:到2010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400千米。
四.分层练习
(1)同学们制作小灯笼庆祝“六•一”儿童节。上午做了25个小灯笼,下午做的小灯笼比上午增加1倍多8个,下午做了多少个小灯笼?
(2)学校举办“读书周”活动。第一天收到捐赠图书160册,第二天收到的捐赠图书比第一天增加了2倍少45册,第二天收到捐赠图书多少册?两天共收到捐赠图书多少册?
(3)张老师准备围一块长方形地种植物,作为学校生物组的实验田。如果长方形地的宽不变都是6米,长是宽的7倍、长增加到宽的7倍、长比宽增加7倍,长分别是多少米?
问题解决(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解题思路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学平台:
在轨道交通施工工地,8辆同样型号的卡车(每辆卡车的载重量相同)运泥土,每天可以运120吨。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后来又增加了同样的卡车16辆,这样每天共运泥土多少吨?
二.探究
1.问:求什么问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2.学生尝试、探究。
3.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加以指导。
4.学生展示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
a.先求“一辆卡车一天所运泥土的吨数”,再求“增加16辆卡车后,每天共运泥土的吨数”。
算式: 120÷8×(8+16)
=15×24
=360(吨)
b.题目中“原来有8辆同样型号的卡车,又增加了同样的卡车16辆”意思是:增加卡车后一共有24(8+16)辆卡车。
先求“24辆卡车的载重量是8辆卡车的多少倍?”,再求“24辆卡车每天共运泥土多少吨?”
算式: 24÷8×120
= 3×120
= 360(吨)
5.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引导思考:“增加卡车后所运泥土的总吨数是原来的几倍?”
三.分层练习
1.对比练习。
(1)机器厂制造4台机器要用钢材6000千克。照这样计算,要多制造5台这样的机器,一共需要钢材多少吨?
(2)机器厂制造4台机器要用钢材6000千克。照这样计算,要多制造8台这样的机器,一共需要钢材多少吨?
2.试一试
园林工人在高架道路下的绿化带植树,17人3小时植树102棵。照这样计算,增加17位园林工人后,同样的时间可以植树多少棵?
(1)思考:“同样的时间”是指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
(3)小组讨论、交流得出不同的算法:
a. 102÷17×(17+17)
=6×34
=204(棵)
b.102×2=204(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