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乡音乡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地由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不同的生活方式。
2、了解祖国各地风情的多样性,尊重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不同生活方式。
2、了解祖国各地风情的多样性,尊重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了解我国各地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形成的不同的地方特产和独特的饮食。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了解我国各地特产。
1、师:前几个星期,恰逢我的恩师六十大寿。久未见面的几位同学从全国各地赶回上海,为老师祝寿,还带回了一些当地的特产。看看这些特产,你知道这位同学是从什么地方回来的吗?
2、猜一猜:出示各地特产,学生猜测从何地带到上海。
3、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特产?
4、品尝上海特产:五香豆
4、小结:没想到大家知道这么多特产,真了不起,你们可谓见多识广。大家知道吗,为什么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特产呢?——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差异明显,才形成了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土特产品。
活动二:了解我国各地独特的饮食。
1、师:各地的菜肴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究竟该选哪种菜系呢?我们犯了难。
2、简单介绍八大菜系及特色。
3、考考你:为不同口味选菜系。
4、最后,我们把各地的特色菜集中到一起,来了个大杂烩。猜一猜,分别是什么地方的特色菜。
活动三:谈体会
1、生谈感受。
2、师总结:我国各地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形成的不同的地方特产和独特的饮食习惯,我们在感受到我国疆域辽阔的同时,也要尊重各地、各民族不同的饮食习惯。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进一步了解我国各地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的不同的生活方式。
2、了解我国各地风情的多样性,尊重各地人民的习惯。
教学过程:
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表现在居住、性格、饮食、特产、生产、体育活动等各方面。
活动一:草原牧民和江南水乡居民生活方式比较。
1、师: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各因素的差异,不仅影响到了饮食和特产,也形成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
2、自学探究角:草原牧民和江南水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比较。
3、谈体会,出示课件。
4、猜一猜:了解各地不同的民居特色。
5、说一说:我家乡的居住特色。
活动二:了解各地独特的地方戏曲。
1、戏曲欣赏:江南评弹、京韵大鼓、东北二人转、川剧变脸、上海沪剧。
2、观后感:谈谈有什么不同。
3、学唱带有京韵大鼓风格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活动三:猜春联。
总结:这两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祖国各地人民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是有益于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的。我们要尊重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因为尽管我们生活在天南地北,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家庭,她的名字叫中国。
教学反思:
各地的民俗风情是丰富多采的,各地的生活方式也是迥然不同的,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而有趣的。
第一课时对我国各地的特产和独特的饮食习惯这一部分,我采用的是“猜一猜”的方式,课堂效果很不错,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更勾起了孩子们的食欲,哈,场面很有意思。
第二课时,对“各地不同的生活方式”这部分的学习,我把重点放在“说一说”上,请学生自己上台介绍“家乡的居住特色”。这是在课堂上忽发奇想,临时决定的,备课时并没有想到这一点。
当时,进入“说一说”这一环节,班长带头上台介绍自己的家乡黑龙江的居住特色。她家住在北方的黑龙江,那儿至今还睡炕。要知道,对大部分都在南方生活的孩子们来说,六七个人挤一张床,而且从早到晚这床都是热乎乎的,床底下还能生火,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班里其余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我忽然想到,为什么不把这个介绍的主动权让给他们自己呢?他们可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充其量,我是从网上,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各地风情的,而他们呢,他们可是有着切身的体验的呀!
班长说完,一阵掌声。接着,来自内蒙的,来自新疆的,来自温州的,来自广州的,来自美国的,来自江南水乡的……嗬,多彩的民居特色把我这做老师的都吸引住了。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了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的好处。
一人堂不如众言堂,真的是这个道理。适时地改变一下课堂方式,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