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爬行动物
(对应教材第21—22页)
学生对于爬行动物有一定认识,例如他们知道蛇、蜥蜴是爬行动物,但并不清楚为什么将它们称为爬行动物。本课的设计思路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爬行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相关习性:首先让学生找寻他们所熟知的爬行动物——龟、鳄和蛇的共同点,并了解一些爬行动物的特点,例如属于变温的“冷血”动物,用肺呼吸,外表有表皮形成的角质鳞或真皮形成的盾片,必须到陆地上产卵与孵化幼体,需要冬眠等,会判别哪些动物是爬行动物;然后探究壁虎在墙壁上爬行自如的原因,发现其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有密切的关系;最后了解一下古代爬行动物——恐龙。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爬行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
本课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爬行动物是利用四肢在陆地上爬行或在水中游泳,能在陆地上产卵与孵化幼体的陆生动物。它们的主要形态特征是: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全身被覆角质鳞片或角质甲壳。
2.初步了解不同的爬行动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是为了适应其生活环境。
3. 知道恐龙是古代的爬行动物。
4. 学习运用观察、比较、讨论、分类等方法探究事物。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玻璃缸里的活龟以及鳄、蛇和壁虎的标本,各种爬行动物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学生的准备:阅读有关爬行动物的书籍或资料,尤其是有关壁虎脚趾特殊形态特征的资料,收集恐龙图片与玩具。
活动一 爬行动物的特征(p.21)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爬行动物是能用四肢在陆地上爬行或在水中游泳的陆生动物。
2. 初步知道爬行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全身被覆角质鳞片或角质甲壳。
3. 初步了解爬行动物是在陆地上产卵与孵化幼体的陆生动物。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部分爬行动物的图片。
2. 讨论:它们是什么动物?生活在什么地方?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 模仿:龟、鳄、蛇的运动。
4. 小结:爬行动物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完成活动作业第13页第一部分。
指导要点
* 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爬行动物相似的外形特征,以及模仿它们的运动习性。
* 在陆地上产卵与孵化幼体是爬行动物区别于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指导。
* 蛇是爬行动物中十分成功的一个特化,与其他爬行动物的明显区别是没有四肢,但它在陆地上的运动非常敏捷,有波浪运动、侧向运动、直线运动、伸缩运动四种运动方式,教师应该予以详述。
活动二 壁虎的爬行(p.22)
活动目标
探究壁虎爬行的特点,初步知道爬行动物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学生活动流程
1. 讨论:壁虎为什么能在墙壁上行走自如?
2. 观察、比较:壁虎的脚与龟的脚有什么不一样?
3.交流:自己找到的关于壁虎爬行的资料。
4.小结:不同的爬行动物具有特殊功能的身体结构,可以适应不同的生活习性。
指导要点
* 这里以壁虎为例,使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动物具有的形态特征是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只有这样动物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将被自然界淘汰。教师可以有意和上节课的内容进行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活动三 恐龙的生活(p.22)
活动目标
知道恐龙是古代的爬行动物。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教材上的恐龙图片。
2. 讨论:恐龙为什么属于爬行动物?
3. 展示交流: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收集的恐龙图片与恐龙玩具。
4. 讨论:为什么称恐龙为“古代的爬行动物”?
指导要点
* 讨论“恐龙为什么属于爬行动物”是本活动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恐龙的形态特征方面观察和讨论。
* 通过讨论“恐龙是古代的爬行动物”,让学生知道1亿5000万年前包括恐龙在内的爬行动物曾经是地球上占优势的动物,后来由于自然的原因,恐龙灭绝了。
其他教学建议
探究蛇在陆地上有波浪运动、侧向运动、直线运动、伸缩运动四种运动方式时,教师可以用一段“蛇皮管”让学生试验,从而有直观的感觉。
教材上呈现了6种较为著名的恐龙,教师要对它们作简单的介绍:
霸王龙,全长约15米,体重约6吨,是恐龙中最强大的肉食性恐龙。
似鸟龙,全长约3.5米,体重约20千克,可像鸵鸟一样快速奔跑。
雷龙,全长约25米,体重约30吨,脖子较粗,全身的骨骼也很粗。
梁龙,全长约25米,体重约20吨,有像梳子一样的牙齿,可将树叶梳开后食用。
剑龙,全长约9米,体重约2吨,背上并排生着两列骨板,用于调节体温。
学生对于恐龙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活动三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课堂交流,而不必拘泥于教材上的图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腕龙,全长约25米,体重可达80吨,是体形最大的恐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