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哺乳动物
(对应教材第25—26页)
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许多动物,如猫、狗、兔等都属于哺乳动物。全世界约有哺乳动物3500多种,我国约有450种,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各异。虽然哺乳动物各种类之间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别,但体表有毛、胎生(除原兽类)和哺乳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两条认知线索贯穿教学。一条认知线索是让学生初步知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毛,体温恒定,胎生和哺乳,是脊椎动物群中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类高等动物;另一条认知线索是通过比较不同哺乳动物的四肢和体表结构,使学生体会动物为适应生活环境,形态特征会发生变化。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哺乳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哺乳动物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习性有一定的关系。
本课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体表有毛、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初步知道哺乳动物的形态特征是与生活习性密切相关的。
3. 进一步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哺乳动物仿真模型、有关哺乳动物四肢和体表结构的资料、投影片、VCD。
活动一 哺乳动物的特征(p.25)
活动目标
通过对不同哺乳动物的观察与讨论,初步知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毛、胎生和哺乳。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这些动物与爬行动物和鸟有什么不同?
2. 讨论:图片上的它们在干什么?它们还有什么其他特征?
3. 记录:完成活动作业第14页第一部分。
4. 小结:哺乳动物最突出的特征是体表有毛、胎生和哺乳。
指导要点
* 教师可以针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设计一系列的讨论提纲,引导学生大胆讨论。例如:这些动物身体表面是什么样的?它们怎样繁殖后代?它们怎样养育后代?讨论时要提醒学生,不时地与已认识的爬行动物、鸟类进行比较,这样对于认识哺乳动物的特点更有帮助。
* 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学生讨论的内容在黑板上一一列出,再让学生进行取舍,完全由学生归纳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活动二 四肢的结构与作用(p.26)
活动目标
通过比较不同哺乳动物四肢的形态结构与相关功能,初步知道哺乳动物的形态特征是与生活习性密切相关的。
学生活动流程
1. 讨论:猩猩、兔子、蝙蝠与鲸是不是哺乳动物?它们各自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各自具有怎样的生活习性?它们的形态特征能不能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
2. 观察、讨论:为什么猩猩的前肢长,兔子的后肢长?蝙蝠的“翅膀”、鲸的“鳍”是什么变化而来的?
3. 交流:请你介绍其他一些特殊哺乳动物的例子。
4. 小结:哺乳动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出了各种不同的形态特征。
指导要点
* 此处的学习可以与前面三课中动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的关系关联起来,通过平行比较,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步步递进的议论提纲,让学生逐步获得认识。
* 可以让学生模仿猩猩与兔子的运动形式,得到直观体验。
活动三 不同体表结构的作用(p.26)
活动目标
通过对穿山甲、刺猬等哺乳动物特殊体表结构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形态特征是与生活习性密切相关的。
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哺乳动物的毛有什么作用?
2. 讨论:穿山甲和刺猬是不是哺乳动物?它们有没有毛?穿山甲的“盔甲”和刺猬的“长矛”有什么作用?穿山甲和刺猬体表结构的变化跟什么有关?
3. 小结:穿山甲和刺猬的体表结构发生变化是为了适应环境。
4. 交流:请你介绍动物适应环境方面更多、更有趣的故事。
指导要点
* 本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动物形态特征的变化对环境的适应,所以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有趣的动物故事,增强学习的兴趣。
其他教学建议
现在饲养宠物的家庭比较多,所以学生对猫、狗等哺乳动物有较多的了解,建议教师利用这一点展开教学,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