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春风
教学目标
1、 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感受北国春风的特点。
2、 通过对关键语句的阅读和体验,理解作者赞美北国春风的真挚情感。
3、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语言口语化的特点。
说明:
对于生活在上海的学生来讲,要真切体会到北国春风的磅礴气势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本身,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应该是一条可行之道。本文语言口语化的特点很明显,文中那些地道的北方语汇在朗读和理解上给学生带来一些障碍,因此教师准确的范读就显得很有必要;而且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对北国春风的赞美之情。
说明:
写情,是散文的最大特点。本文以北国春风为歌咏对象,在生动的描摹中尽情地抒发了作者的热爱之情,把握这种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使重点内容得以落实的方法和过程比结论本身的得出更显重要,所以在品读关键语句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的品味和个性化的体验。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说明:
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态度在文中有一个清晰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在教学中不必出现“线索”这个具体的概念,主要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达情感(作者的态度、评价)的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可以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加深对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
准备资料:古诗中的春风。请学生自由选读一句古诗。问:你喜欢的这句诗中春风具有什么特点? |
自由选读材料中的古诗。交流诗中春风的特点。 |
从古诗句中感受不同的春风,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
教师范读课文,问:①你从老师的朗读中了解到哪些生字(词)的读音?②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听范读后交流生字(词)的读音(重点是一些典型的北方语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
范读为学生的自读打基础,并在听读过程中初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描写北国春风。 |
研读文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 |
提出问题:作者是一个南方人,在他笔下的北国春风具体什么样的特点呢?
方法提示: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来感受北国春风的特点。 |
自读文章,寻找关键语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或旁批、或诵读、或抄写等),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春风的特点。 |
问题的设置可以引起阅读的兴趣,在对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 |
比较阅读,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 |
布置学习任务:与《春》第5段“春风”部分进行比较,问:两篇文章均是名家名篇,你更喜欢哪一篇文字? |
指名朗读《春》第5段文字。小组讨论,交流。 |
《春》文已学,以已知(文章的语言特色)带动对本文语言风格的探究,意在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审美眼光。
|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 |
领读课文 |
学生自由加入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
思路点拨:
本文是自读篇目,教师可根据具体的课时情况安排教学。如果时间紧,可以在课前布置阅读课文,完成比较阅读的表格(见下表),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组织朗读。还可以阅读笔记的形式组织教学:布置学生自学课文,从生字、词语的积累,到主要内容的朗读,从对关键语句的圈划、点评,到对课文内容或表现手法的质疑,都可由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然后在课上进行自学交流,着重针对学生普遍存疑之处讲解。
《春》(第5段)与《春风》的比较一览
篇目 |
描写对象 |
景物的特点 |
作者的情感 |
语言特色(例句摘抄) |
《春》 |
|
|
|
|
《春风》 |
|
|
|
|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北国春风的感受(字数不少于100字)。
2、从下面的诗句中选择你喜欢的一句,写下你的点评。
(1)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袁枚《春风》)
(2)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南朝何逊《咏春风》)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春风》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初步揣摩、赏析精彩的词句,体会本文拟声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感受自然美、语言美,领会作者感情。
2、体会拟声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快速阅读,初通文意,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教法设想】
1、对比阅读教学法:联系朱自清的《春》展开比较阅读,分析北国春风的特色。
2、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在讨论、回答中学习本课。
3、启发法:教师引导,适当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点到为止。
4、朗读指导法:通过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练习强化法:结合教学重点设计练习,强化对拟声词用法的体会与运用能力。
6、读写结合法:结合写作指导,通过课外练笔等形式,体现课文的“例子”作用。
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设想宜针对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指导】
1、“温故知新”法:要求学生在比较阅读时,能够从横向纵向联系旧知识,感悟新知。
2、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在自学,快速阅读后能初通文意,自主、自觉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
3、研究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发问,积极讨论,学会分析、整理、归纳,养成研究性学习,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心理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音频、视频有利手段,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放松学生的紧张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迅速融入学生主体,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扫清心理隔阂。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
4、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赞同学生的积极表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认同感。
5、带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
【德育目标】
通过领略本文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江南春风轻柔、温暖的特色,联系朱自清的《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素材,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2、编印教材,设计有关练习。
3、布置学生准备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
4、教师尽量多了解学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师生互动:
教师配合媒体演唱《望春风》,感受春风轻柔、和煦的特色,放松学生紧张心理,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迅速与学生融为一体,为本文学习创设一个有利情境,为下文对比阅读教学作铺垫。
二、导入(导语设计):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展现的是姿态各异的大千世界。古往今来,人们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吟咏着大自然的伟大,创作了许多写景名篇。比如第三单元的朱自清 先生的《春》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
三、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学生集体背诵教材《春》第五段“春风图”。
明确:教材《春》中春风的特点:轻柔、温暖、充满爱抚。
四、师生讨论“春风”及与“春风”有关的成语、诗句,为学习《春风》,对比北国春风的特点做铺垫。
明确:“春风”—— ①春天的风。如“春风送暖”。
②比喻和悦的神色。如“春风满面”。
成语—— ①春风满面(形容人满脸喜色,和蔼舒畅,十分得意的样子)。
②春风得意(形容遇事顺利,心情非常得意、畅快的神态)。
③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和影响。也用以称颂师长的教诲)。
④春风夏雨(春风和夏雨能够养育万物,故用以比喻及时的教益或帮助)。
⑤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培育)。
诗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船泊瓜洲》)
表示又一个春天来临了,现用来比喻新的政策、措施等所带来的新景象。
②“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出塞》)
旧以形容边塞苍凉,现用来比喻某种思想、影响到不了某一地区或单位。
五、教师播放(或演唱)歌曲《北国之春》(片段),渲染北国早春春寒料峭,春风雄浑豪迈的气氛,引入新课学习。
六、学生课堂快速阅读,查工具书,利用课文注解,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对难懂字句大胆质疑,发问。教师适当答疑,强调,总结。
七、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描写北国春风的重要语句。
八、师生讨论,对比朱自清《春》之“春风图”及本文写江南春风的句子,领略本文描写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的特色。
九、德育渗透:
不管是轻柔、温暖、景色宜人的江南,还是粗犷、豪迈、气势雄浑的北国,我们的祖国到处同样可爱。同学们应该人人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十、教师指导朗读描写北国春风的重点句子、段落,学生揣摩,朗读,品味。
十一、学生找出描写北国春风的拟声词,体会拟声词在听觉描写上的表达作用。
讨论问题设计:
1、把“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改为“哄哄吹号,呜呜呼啸”好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呜呜”在这里用以形容低沉的拖长声音的风声,与“吹号”(拖长声音大声叫)搭配较为恰当。“哄哄”指发出巨大的响亮的声音,与“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搭配也比较恰当。
2、“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中的“轰”与“嘎”对调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轰”用以形容河冰开裂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嘎”形容病枝折断时短促而响亮的声音。
3、体会“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中“呼哧呼哧”一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呼哧呼哧”形容喘息的声音。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风也像勤劳的人们一样,在播种的季节辛勤劳作,非常形象生动。
十二、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描写北国春风的重点句段,特别注意读出拟声词、动词的表达效果。
十三、学生口头作文,注意观察,进行说话训练,强化对拟声词用法的运用能力。
练习设计:注意观察,展开想象,运用3个以上的拟声词,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由媒体播放)
教师提问,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
十四、教师总结,再次强调本课学习重点。
十五、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再请学生质疑、提问、讨论。
十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运用恰当的拟声词,描写校园的早晨。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