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写作技巧


首席教师       招生简介

晚托辅导       作文辅导

当前位置:首页 > 备课教案 > 中学语文备课 > 详细内容
教案设计:《论语》八则
发布时间:2011/3/9  阅读次数:3938  字体大小: 【】 【】【
三八《论语》八则
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       杨智萍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点词句,积累、理解“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评点《论语》八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八则内蕴,学以致用。
说明:
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同时作为“先哲智慧”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学好本文对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自觉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以交流学习格言与谚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朗读背诵,领悟内蕴。最后力求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通过举例深入理解,从而领略先哲穿越时空的智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请同学自由发言,交流以往积累的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交流查阅的孔子及其
《论语》的资料。
1、   交流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   交流资料
调动学生的积累和学习情绪,导入本课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反复诵读
初步感悟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激励学生先熟读成诵。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落实重点词义。(  时、习、说、乐、知、愠、君子、知、是、知、知、好、乐、三、从、善者、温故、知、可以、岁寒、然、凋、达、尝、寝、益)
  
1、   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的方式熟读成诵。
2、   借助工具书,采用小组互难的形式,落实词义。
通过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小组互难等形式让学生沉浸文本。
师生共析
理解领悟
1、“熟读精思。”思考《论语》八则你所领悟的“先哲的智慧”,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具体举例,阐述语录所含的道理。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则: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老实谦虚,事实求是。  
第三则:以学为乐,方学大成。
第四则: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五则: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六则:处于浊世,保持节操。
第七则:欲速不达,循序渐进。
第八则;学胜于思,行胜于想。
2、通过具体举例,深入理解语录所阐述的内蕴。
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来理解。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的回答完美,重在有所“悟”。
  
  
  
  
  
  
  
  
  
  
通过举例,使本文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力求内化,学以致用。
总结归纳
力求内化
1、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2、小结“而”的用法 :
(1)顺接(表修饰、并列、顺承)
(2)转接
1、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温故知新;岁寒松柏;欲速不达
2、学而时习(顺接)
人不知而不愠(转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
温故而知新(顺接)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顺接)
及时小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归结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布置作业
巩固拓展
1、   背诵全文。
2、   搜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1、   背诵积累。
2、   搜集,交流。
注重积累,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思路点拨:
1、本文的几则语录大多关于学习的,可先抓住第三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探讨“知之”“好之”“乐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以“好学、乐学”的态度来学习其他几则语录中蕴涵的道理。
2、针对学习基础比较好的班级,针对本文《论语》八则的资料查阅的渠道较广。可以“学生分组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小结”的形式引导学习此文。重在开发网络等学习资源,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练习举隅: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学而时习(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温故而知新(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无尝终日不食(   )     以思,无益(   )
2、本课所选各则,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个人修养,请各举例说明。
3、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围绕一个中心,任意引用两则语录,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话。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些出自《论语》的学习的格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吗?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请写下来,并标明出处。
  
教学反思
“诵读”与“感悟”
                                                         ——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         杨智萍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加学生的积淀,提高学生的素养。而不
仅仅在于把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当然,对于文言实词的积累,文言中的一些语言现象的掌握也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是学生读文言文的工具。而要实现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我以为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诵读”与“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方法,而这种最简单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古人是很重视“读”这种方法的。然而,也许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股一股的“风”。我们的语文老师一不小心就把这种“最简单、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给丢弃了!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读懂文章,读出韵味。“读书有三到,谓口到、心到、眼到。……。三到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确实,读要用心,不用心,犹如“小和尚念经”那样的“读”是没有效果的。朱熹把“心到”放在“最急”的位置,可见眼睛看着,口里念着,心里专一地想着,力求读懂文章,是诵读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让学生读时必须提出专一的要求,甚至应根据所读文章的难易,设计相应的问题。用提问或课堂练习的方式进行检查,以达到促使学生读懂的目的。
在“《论语》八则”一课的教学中,我明确提出“熟读成诵”的要求,并通过“同桌互背”、“小组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不同形式的操练落实“诵读”。
在此结合平时的文言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我以为还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1、   诵读的内容教师要加以选择,教师要选择一些能引发学生想象的美文佳句加以背诵。
2、   诵读不求“一蹴而就”,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多设置一些“读”的机会,直至学生“熟诵”。
3、   “不熟”等于不“背”。故而教师要把“诵读”做为一件教学常规,反复抓,抓反复。
4、   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方法上可做一些指导。如“试背法”、“情景再现法”等。
“不求甚解”,“重在感悟”。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应遵循的。文言文是“读懂”的,是“自悟”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语句法而明白的。初中阶段浅显的文言文应是一看就懂,稍难的是在借助查阅工具书或借助课后提供的注释学习而懂的,再则还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消化理解,悟出心得。
在《〈论语〉八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以小组“互难”的形式落实字词后,重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这八则语录的内蕴。教师在引导学生“悟”时要注意几点:
1、   教师要沉得住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悟。允许学生在自悟的过程中“念念有词”、“冥神静想”、“议论纷纷”……只要学生是在积极的思维,那么即使学生没有“悟出”,也是成功的。
2、   教师要适时点拨,给学生以“拐杖”,帮助学生“悟得”,使学生获得“自悟的诀窍”,体验到“顿悟”的愉悦。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思考体验。如联系相同的或不同的事例和见解,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联系上下文思索等等。这样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悟性”会越来越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教师要摈弃在课堂上大讲特讲,以繁琐的、架空的分析和讲解替代了学生的吸收、内化。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一个“读”字当头,以读带讲。让学生反复朗读,读中记忆,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消化;读中形成语感,读中体会思想。继而,引导学生“悟得”。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论语》,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
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
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布置预习,了解孔子其人,《论语》其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说起这些话,没有哪个中国人会觉得莫名其妙,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
切感,可谓妇孺皆知。它们出自已经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并将继续对炎黄子
孙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书——《论语》。就是这部书将民族智慧的灵光留在我们
的血液里,代代相传。
“论语”意为语言的论纂,是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
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上个世纪80年代,一次诺贝尔获奖者的宣言中说,
人类继续发展,需要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的确是这样一
位神圣的智者。
今天我们有幸翻开《论语》,聆听圣贤的教诲。
(电子幻灯,展现孔子画像和《论语》书影,作为教学活动的背景图)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
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在孔子的注视下,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理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书下注释默读课文。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
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有学者认为,孔子虽被尊为教育家,但他最初聚集众人于门下并不是为了教
书,而是为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思想。课文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是三件独立的事,
孔子却将其相提并论,依次谈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是三种为学体验。“学而时习
”是将所学加以运用,从中得到了生动的感受,体验到实践的乐趣。“有朋自远
方来”就可以将自己的所学所感与之交流,论辩吸纳,体验分享的乐趣。有人喝
彩可喜,无人喝彩也无妨。“人不知而不愠”是在不被认可不被尊重的寂寞中保
持豁达平和的心态,悠然自得,体验孤独的乐趣。
(3)“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从这连续三个反问中想象,孔
子讲这番话时的神态如何?
孔子说这番话时脸上应洋溢着满意自足、悠然自得的神态。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有的解释为“知道
,懂”,有的解释为“智慧”,你更倾向于哪种理解?结合语境说明理由。
(可选择“知道,懂得”,前面的几个“知”都是“知道、懂得”的意思,理解
为“这才是真的知道了”是顺理成章的。)
(5)课文中含有的孔子的为学思想有哪些?对你而言,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什么?
结合相关的学习经历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课文中含有注重实践、注重交流、注重思考、注重诚实、注重情趣等为学思想
。对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不能机械地接受老师和书本传授的知
识,更多地体现自主学习;真诚坦白,不不懂装懂,让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得
到修正和补充,则尤为重要。)
(6)曾子选择了“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三方面作为每日多次自省的内容
,对你而言,其中哪一方面是尤为重要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对学生而言,“传不习乎”是每天需要自省的一项,也是最有现实意义的一项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对“朋友之信”的理解常显
得简单,应注意建立更高层次的朋友之信,把它变成共同健康成长的约定。)
(7)曾子不善言辞,但终有所成,著有《大学》,后人认为他是孔子思想的正统
传承者。从他“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的成才之道是什么?
曾子“一日三省”,拷问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要尽心竭
力,这是很高的自我行为规范。曾子之所以成才,应归功于这种严以律己的生活
态度。成才的因素有多种,自身实力是最核心的因素。如何让自己实力过人呢?
不断自省和及时改过是非常必要的。盲目的自信带来的只能是行为过当和虑事不
周。
(8)见到不贤之人和不贤之举,我们通常会产生惊愕、厌恶和愤怒之感,而孔子
认为此时应该如何去做?
孔子认为面对不贤之人和不贤之举应该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9)律己修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即使遇到不知己者、不贤者和不善者也要
不担忧、内自省和自改之。你能这样做吗?如果能,做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
果不能,困难是什么?
遇到不知己者、不贤者和不善者也要不担忧、内自省和自改之,能这样做的前提
条件应是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具有儒家“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人生态度。
这是很难达到的精神境界,常人的困难正在于无法放弃对他人的苛求,无法摆脱
嘲笑他人的市井心态,当然就无暇顾及自己应怎样做。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阅读课后“积累”,搜集整理《论语》中的其他成语十则,做成读书卡片,有
条件的可做成电子幻灯。写明原句、原意和现在的意思。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为学:学而时习 有朋远来 不知不愠
   学而思之 不知亦智 好之乐之
修身:一日三省 谋事而忠 交友而信
   患不知人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中的成语,是广为流传的金玉良言,作用于我们的生活并通过我们作用
于我们的后世,这就是手书口传的文化积累。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吸纳他人的
读书收获,今天的交流我们都将满载而归。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引导学生记录整理。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选择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成语,准备如下: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
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
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
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
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
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
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
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
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货》)
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道听途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
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阳货》)
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四、课后作业
1.整理补充《论语》成语积累,继续制作读书卡片。
2.课后“积累”第三项。
五、板书设计
按学生发言情况板书成语。
上一篇:在埃及数骆驼 下一篇:天时不如地利
安老师简介


copyright 2000-2009 安老师天天作文网( zuowen365.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21034号-1

版权声明|关于我们|在线投稿|申请链接|给我留言|付费方式|作文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