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螳螂捕蝉
教学目标:
1、 通过查阅工具书及相关资料,了解讲述这个故事的缘由并翻译文章,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说明:
经过一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如:反复阅读;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在理解的每句话的基础上,翻译一段短文,明白一个故事;查阅有关背景资料等。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简单,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讲这个故事的缘由,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给吴王的启示。
说明:
教会学生借助网络收集相关资料,补充刘向所描述的这个故事前因后果,从而理解这个故事给欲伐荆的吴王及今人的启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学法指导 |
回顾一年来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曾采用过的一些学习方法。 |
学生介绍学法,如:多读;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查阅资料;对照注释疏通文句。 |
总结学法是授之以渔,也为自学课文做准备。 |
自学课文 |
出示学习目标:
1、读通文章
2、疏通文句
3、了解文章讲述这个故事的缘由。 |
1、自由读课文,生字正音。
2、借助工具书并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
3、小组交流,准确地介绍讲述这个故事的缘由。 |
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
理解课文
明理悟道 |
1、“此三者皆各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解释“利、患”,联系文章说明“利、患”的具体内容。说说蝉不知螳螂在其后的原因,以此类推,它们(蝉、螳螂、黄雀)各自犯了怎样的错误?
2、请同学介绍刘向的资料及讲述这个故事的缘由。
3、“螳螂捕蝉”对欲伐荆的吴王有哪些启发? |
1、学生自学批注
2、学生把上网收集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如:“刘向生平”、“吴王伐荆”、“少孺子劝谏”等。并朗读补充后的文章。
3、学生总结出文章中所蕴涵的道理。
4、背诵课文。 |
培养学生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悟道。 |
拓展延伸 |
补充一则文言故事《鹤蚌相争》请学生自学。 |
学生自学。 |
举一反三。 |
思路点拨:
另一种教学设计可以先补充原文,再领会文章的道理,进而讨论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
练习举隅:
1、 文言词汇
傍(旁)、延、患、务、欲、顾
2、 翻译句子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此三者皆各欲得其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3、 背诵课文
4、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4~5个文言寓言小故事,做一些资料卡片。
内容包括原文、背景介绍、关键词注释、译文等。
螳螂捕蝉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 (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 。(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 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