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感受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进而
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2、深入思考和领悟文章的名言警句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获得有益启迪。
3、调动多种诵读手段,品味本文冼练、流畅、优美的语言。
说明:
这是一篇“生命教育”的显性教材,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人类的真诚而崇高的情感。作者从一个独特的盲人角度,怀着满腔热情,运用委婉的妙语表达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切关爱,同时对某些生理功能健全的人漠视人生、消极生活的态度提出了善意规劝。言出肺腑,深含哲理,启人思考,发人猛醒。就课文学习而言,应重在感悟其朴实语言中所释放出的对生活、对人生的极大热情和凝聚其中的关于生命的深邃思考。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地朗读,严肃地思考,才能体味这语言的优美、情感的炽热和精神的崇高,才能发自内心地“为生命喝彩”。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感受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进而
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难点
深入思考和领悟文章的名言警句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获得有益启迪。
说明:
对预备年级学生而言,理解富有深刻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决定着学生的收获。因此,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是领悟的基础,设计好能产生思维火花的提问是关键,怎样将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起来是教师活动预设的主体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附录导入 |
简介引出海伦:1、海伦的故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2、关于海伦·凯勒大家知道些什么?
|
在课前自读附录《一个伟大的女性》的基础上交流阅读感受和课外资料 |
通过对作者资料的交流和附录文章的学习,全面了解海伦·凯勒,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
整体感知 |
围绕文章的中心议题提问:海伦·凯勒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
朗读、交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享受生命的美好,不虚度光阴,不浪费天赋;有一颗火热的心,她一直都在用心地生活,一直都在用心地感知 |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大意和情感基调 |
品读警句 |
再读课文,选择最能引发思考的警句,讨论: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和启示?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体味语言魅力,感悟人生哲理。(教师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例如文中“眼睛”的内涵和每段的归结句)
|
划出感悟最深的警句,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各种朗读手段反复朗读试背
|
品读是阅读深入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作品认真阅读,细心品味,咀嚼赏鉴,吸收营养,并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启发、碰撞加深理解和思考 |
深化拓展 |
思考:1、海伦为什么要提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个问题?海伦·凯勒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什么?2、文章结尾处,海伦提出了3个问题,你将如何作答?
|
集体交流:海伦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警醒人们珍爱时光、珍惜生命;精神力量的源泉:珍爱生命,战胜困苦、善待生命……
|
在文章局部内容研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浅入深,充分唤醒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 |
布置作业 |
推荐海伦·凯勒的作品《我生命的故事》《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等 |
选择阅读并在阅读后完成随笔《假如我是海伦》 |
鼓励学生深入海伦的内心世界,独立思考生命意义的严肃命题 |
思路点拨
1、 可从课文的写作思路入手,品析文章的心理描写,引领学生循着文章的情感脉络和思维轨迹去感受文章深刻内涵。
找出文中的对比:自己的想见与正常人的所见;悲剧性的人生态度和海伦的人生态度
↓
品析文章的心理描写:海伦的渴望、思考等及每个自然段的归结句
↓
明确海伦的生活态度: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享受生命的美好,不虚度光阴,不浪费天赋
↓
由人及己,拓展延伸
2、 可从警句入手,由篇带面,走进海伦·凯勒的伟大人生
课前制作阅读卡片:以警句为主,摘录并撰写感悟、启示(范围扩大至海伦·凯勒的所有作品)
↓
课堂交流阅读卡片和对海伦·凯勒的认识、理解:从局部理解到整体感知
练习举隅
1、 找出文中所有成语,查阅成语词典理解其含意并积累。
2、 对于海伦领会到的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你是怎样理解的?
3、 作者说“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那么,你认为“视力”还应赋予我们的生活怎样的意义?
4、 学习文中的名言警句,为自己撰写座右铭。
5、 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全文,为海伦的三天想象写一篇读后感。
6、 办一个“为生命喝彩”故事会,交流海伦·凯勒类身残志不残的故事,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7、 搜集关于海伦·凯勒的评论,制作一本剪贴册写下自己的感受并与同学交换。
教学反思
知其人论其世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作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女性海伦·凯勒有一颗火热的心,她一直都在用心地生活,一直都在用心地感知。她热爱生活、自然、人,渴求光明、交流,追求崇高、美好,坚强、勇敢、向上。这些都是课堂教学通过文本要传达给学生的精神力量,而要寻找到这精神力量的源泉则离不开对海伦·凯勒全面的了解,也只有对她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真正走进其内心世界,走进其倾吐心声的文学作品中,也才能真正读懂字面背后的意义。因此,用好附录有助于课文的学习和理解。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文章与附录共存的课文形式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新鲜的材料,就内容来说,因为附录的叙述更具故事性和通俗性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表现出对附录的极大兴趣,但教师要明确附录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知人论世”,不“就文论文”的工具,并非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所以,附录的阅读应在课前进行,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准备,或借助附录在课后延伸,达到以篇带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朴素、真挚的语言。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认识作者纯洁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
2、品味文章精警句段。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拨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电脑显示《二泉映月》的画面及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
在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中,老师导入。
教师语:生活在光明世界里的人,是很难体会残疾人所忍受的各种困难和痛苦的,尤其是盲人,他的世界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我们从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中听出的是……(坎坷的经历,悲惨的命运,凄凉的心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集盲、聋、哑于一身的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去品味这被誉为“精神楷模”的杰出女作家给我们展示的丰富情感。
板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二、整体感知
1、从文题来看,这是作者设想的三天光明生活;快速跳读课文,这三天光明带给海伦一种怎样的感受?
明确:“塞满那美妙的回忆”这是一种美妙的感觉。
2、眼睛是心灵的门窗。它既是人们摄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也是人们传送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秋波一送,表达千般风情;眼神一瞥,会有万种暗示。可是具有正常视力的人你能想象得到一个永远处于黑夜中的盲人对光明是何等的渴望吗?
提问: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三天美妙的时光,(自读课文,理清作者想象中三天的活动内容,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勾画出来。)
明确:(多媒体以表格形式出现)
第一天
白天:看望麦西夫人,约朋友来家,树林散步,看落日。
夜晚:回忆这一天。(亲人,友人)
第二天
白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
夜晚:看戏(艺术)
第三天
白天: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人的生活和世界。
夜晚:看喜剧。(平常生活)
小结:三天的活动,虽是想象的,却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作者精神世界和人格的写照。
三、透视语言,体会思想感情(对比阅读)
(课前印发阅读材料,引发学生比较思维,激发阅读兴趣。布置学生对《盲人看》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仔细阅读,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将自己的感受较深的地方勾画出来,供上课讨论研读用。 )
材料: 略
1、海伦·凯勒三天光明的日子里,她最急切看到的是安排在第一天的内容,她最希望看到的是……,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对麦西夫人打量这段,体会其情感之真。)
(提示: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和典型材料揣摩玩味,作者第一眼要看的是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而这其中首先“长时间凝视”的是她的启蒙老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明确: 之所以“长时间凝视”麦西夫人,从她脸上能“找出同情的温柔的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因为是她“打开了我的外部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困难艰巨的任务,但靠着“温柔和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和任务”,海伦对她是充满感激而尊敬之情的。
海伦把看望亲友安排在第一天,足见她对亲情的极端重视,因为是这些人给了她生命和智慧,表现了她对自己周围的人是怀着极其真挚的友爱之情的。这里体现的是一种亲情美。海伦称其为“再塑生命的人”。
扩展阅读:《再塑生命的人》之“杯子与水”片断;
一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再次朗读此节文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老师麦西夫人的温柔和耐心,海伦对老师的感激而尊敬之情。)
2、“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唤醒了灵魂的她要茧住世间的一切;正如《盲人看》中作者饱含觉悟地感到:“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阅读海伦的第二天活动,从中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比较两位作者的情感。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提示:学生会勾画出的语句:(略)
毕淑敏是站在健全人的角度,对健全人提出劝告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着自责之情;
而海伦则不一样,她作为一名严重残疾的人,十分珍惜这三天的“光明”时间。常常地感到了健全人拥有各种天赋的可贵,可是却有许多人没有去珍惜自己拥有的天赋,而是在懒怠中虚度光明,对人类的历史文明熟视无睹,漠然对之,她不得不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以自己的“设想”证明拥有光明的幸福,并劝告人们珍惜自己拥有的这份幸福,珍惜光明。
她在这三天的假想活动中,“看”到了人类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文化艺术,有着一种艺术的美。
3、“怀着发现新的欢乐的渴望,将再次迎接那初升的旭日。根据她想象中的奇迹的期限,这是她能看见东西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把第一天给了我的朋友,给了那些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东西,第二天我看到了人类和自然的历史面目。今天我要在现实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
对比阅读《盲人看》,盲人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其目的却是“我只知道……黑了,难受”。“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阅读海伦第三天的活动,看一看她是对日常世界拥有怎样的心态?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提示:海伦在这一天中,不仅对那沸腾的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赞叹,而且“看到微笑,我感到欣慰;看到果断,我感到骄傲;看到疾苦,我产生怜悯”。
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我也不会闭上眼睛,因为它们毕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闭上眼睛就等于紧锁心灵,禁锢思想”。
这样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充分显示了一位残疾人的博爱襟怀和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她渴望一种平凡的生活,从这位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的天性。
阅读方法指导:在这里我们运用的是一种对比阅读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阅读方法,但在对比阅读中我们必先明确:要对比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怎样进行对比的广度和深度——确定对比专题(表现作者的情感异同,还是语言特色各有千秋等)。
小结:我们通过对两文表现作者情感的异同,就自然流露出这位盲人作家对大自然的爱恋和渴望,这是对人类美好的大自然、人类美好生活的高度礼赞。同时也向世人展示着她那颗对美好的未来的人生之路的执着追求的心,而这种对光明的渴望,对生命的珍视,对美的追求,从这位生来就有生理缺陷的盲人女性身上迸发而出,不能不给我们这些健全人以强烈的震撼。
四、自主探究
透过这些“美妙的回忆”我信能感到她是用“心”在感受生活的真谛,也正如《盲人看》里的盲人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纵观全文,我们看海伦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看”外部世界,去安排这想象中的三天光明旅行的。
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阅读资料的简介,讨论、交流。
提示:同学们,会联想,想象海伦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一颗炽热、求索的心。
一颗坦诚、趋势的心。
一颗朴素、博爱的心。
一颗对生活热恋的心。
一颗对知识渴望的心。
一颗对人类友爱的心。
一颗坚忍不拔的执着心。
一颗积极乐观的上进心。
一颗追寻人类美和崇高精神的心。
……
而这恰恰又是一颗平凡的心。
四、教师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收束全文:
同学们,我们从海伦的三天光明中,丝毫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是光明的内心世界,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的爱。因此,海伦的人生之路是一曲《二泉映月》吗?不是!应该是:
《命运交响曲》
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她坚韧不拔,自我超脱而又追求美和崇高,也正是她引导人类迈向光明的未来。而只要这种精神存在,海伦·凯勒的名字就不会被遗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将为人们所珍视。正如罗斯福夫人为海伦的《我生活的故事》写的前记所说:“这个故事是永远不会完结的。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人认识,我们就不会忘记!”
(师生在《命运交响曲》的伴奏下,结束全文。)
简要板书:
亲情
美妙的回忆 艺术 美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