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写作技巧


首席教师       招生简介

晚托辅导       作文辅导

当前位置:首页 > 备课教案 > 其他学科备课 > 详细内容
科学教案:《重力与承重》《脚手架的学问》
发布时间:2009/6/29  阅读次数:3979  字体大小: 【】 【】【
第三课时 重力与承重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抛物体的活动,初步认识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用称物体的质量以及测量这些物体重力的办法,在比较中认识质量与重量的关系。
3、通过测量不同数量的砖块陷入沙中的程度,以及观察、比较同一砖块在沙面上的不同放置而引起的沙面凹陷程度的多种变化,发现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它们之间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感受地球上重力的存在
活动目标:
1、   通过抛物体的活动,初步感受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在观察与比较中,知道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有重力,而在太空中物体会发生失重的现象。
活动器材:多种学习用品、媒体等
  
活动二:比较质量与重量的关系
活动目标:
用称物体的质量以及测量这些物体重力的办法,在比较中认识质量与重量的关系。
活动器材:
测力计、钩码、记录表
  
活动三:砖块在沙盘表面的实验
活动目标:
1、   通过测量不同数量的砖块陷入沙中的程度,认识到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有关系。
2、   通过观察、比较同一砖块不同放置在沙面表面凹陷的程度变化,发现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它们之间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生活中的承重现象的解释与讨论,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好习惯。
活动器材:
沙盘、砖、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感受地球上重力的存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手中的乒乓球向上抛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活动:将不同的小物件(小球、毽子、羽毛球、缎带、帽子、纸飞机等)抛向空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小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猜测:乒乓球向下掉,速度上会发生什么变化?
演示证明:
问题:在外太空中的物体会不会受到地球的重力?
观看录像:宇航员在外太空的生活片段
讨论:
小结:
用乒乓球向上抛,能让学生较清楚地看清乒乓球向上抛出后的运动状态,为之后现象的解释服务。
更多地感受不同物件都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二年级已学过,改变物体运动的变化需要“用力”,提示学生解释谁改变了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那就是重力,是地球的重力。正是有了重力,物体才难以离开地球表面。
进一步验证即使物体自由向下掉,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速度会越来越快。
  
  
  
在观看与比较中发现在外太空中存在着失重的现象。
  
活动二:比较质量与重量的关系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三个不同大小的钩码。
感觉:哪个球的质量最大,哪个球的质量最小?
  
猜测:哪个钩码的重力大?钩码的重力与它们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测量:分别用弹簧秤秤出不同钩码的重力,并记录在表中。
讨论与交流:
  
让学生明确三个不同大小的钩码的质量是不同的,有大小之分,并在让学生感觉后分别告诉学生分别是多少质量,填入表格中。
告诉学生弹簧秤是用来测量重力大小的工具。
  
  
引导学生在数据的比较中得出:质量大的相对重力大,反之,重力小。
  
活动三:砖块在沙盘表面的实验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思考:把砖块放在沙盘中,沙面会有什么变化?沙面的形状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猜测: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图(媒体)放置在沙盘里,砖块的陷入情况会如何?
实验: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图放在沙盘中,并观察沙面的变化情况,记录下实验结果。
讨论:砖块为什么会陷入沙中?为什么不同的砖块陷入沙中的程度不一样?
小结:
  
预测:将同一块砖的不同侧面放置在沙盘中,砖块的陷入情况会如何?将预测填入表格中。
实验:
讨论:为什么同一块砖的陷入程序不同?
小结:
  
  
观察:坦克照片和双肩背包的背带。
讨论:坦克的轮子外面为什么缠绕着履带?背包的背带为什么设计得比较宽?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类似的方法?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砖块放在沙盘中,沙面一般会凹陷,但不同的情况,凹陷的程度会不同。
  
  
  
提醒学生实验时应注意轻拿轻放砖块,注意环境的整洁。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必过于强调语言的统一。
结论:接触面积相同时,物体越重,沙面的形状变化越大;反之,变化越小。
  
  
  
结论:物体重量相同时,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大,地面的形状变体越小,反之,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大。
  
  
  
  
激发学生将关于承重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
  
第四课时 脚手架的学问
一、教学要求:
1、 让学生分组自行探究用相同数量的吸管搭建成不同的形状和结构,让学生积累研究问题的经历,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
2、   在比一比,赛一赛,哪种形状和结构不容易变形的过程中,知道三角形的结构最稳固,并拓宽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
3、 通过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稳固的脚手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承重本领与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接触面等有关,让学生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4、 在活动中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科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分别用相同数量的吸管搭建不同的形状与结构
活动目标:
1、   分别用相同数量的吸管搭建成不同的形状和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2、   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同学的协作精神。
活动器材:
吸管
  
活动二:比一比,哪种形状和结构不容易变形
活动目标:
1、   通过对各种不同形状和结构承重本领的比较,发现三角形的结构最稳固,初步了解物体的形状与稳定性的关系。
2、   在相互的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的能力,拓宽自主研究的能力。
活动器材:
吸管
  
活动三:用最少的吸管,搭建最稳固的支架
活动目标:
1、   通过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稳固的脚手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承重本领与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接触面等有关。
2、   让学生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活动器材:
吸管、图钉、剪刀、钩码、回形针等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分别用相同数量的吸管搭建不同的形状与结构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埃菲尔铁塔、过山车、电视塔、建筑脚手架等图片
发现:这些建筑物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仔细观察:建筑脚手架
思考:在这些建筑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形状的结构?
猜测:你认为哪种形状的结构是稳定?
小组活动:分别用相同数量的吸管做不同的形状与结构。
  
  
  
引导学生发现很多建筑物大多是由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构成。
  
指导学生把不同形状的结构与整个结构的稳固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用实验制作的方法可以判断不同的形状哪个更稳定。
  
  
活动二:比一比,哪种形状和结构不容易变形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猜测:用相同数量吸管搭建的各种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不容易变形?
设计:如何进行比较实验?
实验:将吸管搭建成的不同的形状,挤压它们,测试哪些容易变形,哪些不容易变形,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讨论:不易变形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小结:
  
探讨:在四边形结构上怎样加最少的吸管,使四边形不容易变形?
实验与比较:
交流与小结:
  
  
  
拓展: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们见过哪些地方也有这样的结构呢?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已经搭建好的各种不同形状的结构,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地猜测。
指导学生将实验的感觉合理地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的记录发现在物体的形状中三角形结构会比较稳固,不容易变形。
鼓励运用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加固不牢固的四边形框架,利用前一环节的实验方法测试加固后的结构的牢固性,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成的问题,是科学探究“学以致用”所追求的目标。并引导学生发现只要在容易变形的结构中搭出一些三角形,这个结构就会变得较稳固,不易变形了。
结合教师的媒体,寻找身边的三角形结构,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结构经常出现在各种物体上,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巧妙运用。
  
活动三:用最少的吸管,搭建最稳固的支架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问题:用最少的吸管搭建一个结构,能承重50克的钩码。
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支架的结构,把结构图画下来。
  
交流:展示结构图,并说出设计的理由。
  
讲解:提出制作的要求:(1)、规定时间10分钟;(2)分工与相互合作;(3)、以支架能承重钩码3秒钟为通过。
小组活动:合理地改变原有的设计,并根据设计搭建支架。
比赛:评出最稳固的支架
讨论:最稳固的支架在结构上的特点。
小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更为复杂的问题。
让学生明白动手之前要先动脑,任何事的成功离不开周密的计划,从而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方法。
在讨论与交流中,发现他人成功的经验与自身的不足,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合理的改动。
复杂的工程需要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相互协作是完成一项工程必不可少的关键。
  
  
  
让学生在挑战中体会成功,并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安老师简介


copyright 2000-2009 安老师天天作文网( zuowen365.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21034号-1

版权声明|关于我们|在线投稿|申请链接|给我留言|付费方式|作文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