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写作技巧


首席教师       招生简介

晚托辅导       作文辅导

当前位置:首页 > 备课教案 > 其他学科备课 > 详细内容
科学教案:《电与我们的生活》《电珠的串联与并联》《电路的连接》
发布时间:2009/6/29  阅读次数:3535  字体大小: 【】 【】【
电与我们的生活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电的各种来源及电力传输的基本过程。
2、通过观察和讨论,初步认识部分家用电器的名称,用途及所用的电源。
3、通过了解实际发电和用电的情况,认识节约用电的意义,了解一些节约用电的方法,养成节约用电,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 电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初步知道部分小型电器常以电池作为电源,生活和生产中用到的电主要来自于各类发电站。
2、通过交流,初步了解电力传输的基本过程。
活动器材:图片、音像资料
活动二:认识家用电器的电源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初步认识部分家用电器的名称,用途及所用的电源。
活动器材:图片、音像资料
活动三: 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
活动目标:通过讨论,认识节约用电的意义,了解一些节约用电的方法,养成节约用电,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活动器材:图片、音像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电从哪里来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S讨论:电从哪里来。
S观察:63页图片。
S交流:观察结果。
S小结:部分小型电器常以电池作为电源,生活和生产中用到的点主要来自于各类发电站。
S讨论:发电站的电怎样产生、怎样传输到使用这哪里?
S观看:关于发电和电力传输的音像资料。
S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用查阅资料的方法。
S可结合实物指出电源是产生电流的装置。
S教师介绍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也可结合手摇发电机模型,让学生了解结构,再摇手柄,使小灯泡发光,了解发电机发电。
(二)认识家用电器的电源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S讨论:教材上出现的家用电器的名称和用途。
S观察:他们所用的电源。
S交流:观察结果。
  
S结合学生提到的一些事例,可利用实物进行演示说明,也可利用音像资料。
S让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三)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S讨论:为什么要节约用电?
  
  
  
S 讨论: 生活中有哪些节约用电的方法。
  
S交流:讨论的结果,及课后准备如何实施。
S教师介绍我国实际发电、用电情况(我国人均发电量仅为美国的1/13,日本的1/8),指出火力发电依靠的燃料在地球上的储存量十分有限,而且燃烧时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引起学生对节约用电的关注。
S教师可介绍:节能灯可节电75%,且照明效果上8瓦相当于40瓦白帜灯。空调制冷时把湿度调高1℃便节电10%以上。
  
附:火力发电站简介:
火力发电的过程:煤由皮带输送到锅炉房煤斗,进入磨煤机中磨成煤粉,然后和经过预热的空气一起喷入炉内燃烧,烟气经除尘器去尘后由引风机抽出,通过烟囱排入大气。水在锅炉中加热成蒸汽,经过热器进一步加热成为过热蒸汽,然后通过管道送入汽轮机。在汽轮机中,过热蒸汽不断膨胀,高速流动的蒸汽推动汽轮机的叶片,使汽轮机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机发出的电除电厂自用一部分外,其余的由变压器升压,经高压配电装置和输电线路向外供电。火力发电厂还可以用石油,天然气作为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前身是远古时代的动植物遗骸,叫做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在地球上的储藏量是有限的,因此要节约用电。
附:水力发电站简介:
水力发电的过程:利用水力来发电除了必须维持一定的落差以外,还要具有相当的流量。因此每个水电站的上游总要筑起拦河坝,修起一个很大的蓄水库,来积蓄水量,提高落差。水库里大量的积水,经过输水管的引导会以很大的速度冲击到水轮上,带动水轮机上的发电机旋转从而发电。
  
  
一、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首先组织学生认识电的来源,激发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然后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加以归纳,了解电的广泛用途,从而体验电的广泛应用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好习惯。
  
电珠的串联与并联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电路用一节电池使两个小电珠发光,认识小电珠的串联和并联,学会两个小电珠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两种连接方法的不同之处。
3、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动手连接电路的能力和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用一节电池使两个小电珠发光
活动目标:
1、通过设计电路用一节电池使两个小电珠发光,认识小电珠的串联和并联现象。
2、通过实验,学会两个小电珠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
3、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连接电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活动器材:小电珠、导线、开关、电池
活动二: 比较小电珠的串联和并联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两种连接方法的不同之处。
2、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串联和并联的实例。
3、初步培养学生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活动器材:小电珠、导线、开关、电池
  
三、教学过程:
(一)用一节电池使两个小电珠发光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S比赛:连接电路使一个小电珠发光。
S实验:用多种方法使两个小电珠同时发光。
  
S交流:连接的方法。
  
S分类:将连接方法分成两类。
S小结:串联与并联。
S强调最短的时间完成。
S强调“要使两个小电珠同时发光”与“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边试验边画出“连接”图。
S实物交流,并且将每组记录的连接方法依次呈现在黑板上。
S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要求说明分类的理由。
S结合学生的交流出示板贴。
(二)比较小电珠的串联和并联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S操作:两个小电珠的串联与并联。
S交流:串联与并联的不同。
  
S预想:拆掉一个小电珠,另一个会怎样。
S实验:拆掉一个小电珠,观察并联和串联电路中另一个小电珠的情况。
S交流:实验现象。
S讨论:教室里的灯是串联还是并联。
S总结
  
  
S选取学生连接的串联与并联各一组展示其不同点。
S一边提问一边演示,以免学生产生误解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将灯座一起拆除。
  
S要求学生结合电路图进行解释,得出结论。
S引导学生充分预想并说明理由,当场演示。
  
四、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的设计主要围绕小电珠的串联和并联展开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器材,给与他们较多的探究时空,由学生自行设计和连接电路,然后通过交流、比较、分类,找出两种电路的区别,从而认识串联、并联电路,最后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串、并联现象。在探究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设计、连接的实际情况对小电珠的并联方式作适当的启发,还要引导学生在接通电路后及时断开开关,渗透节约用电的意识,这也是本单元要达成的教学目标。
  
  
电路的连接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连接简单电路,知道什么是电路, 并学会画简易电路图。
2、通过观察、记录,初步认识二节电池串联使用时的特点及连接时的要求。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和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态度。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连接电路
活动目标:
1、通过连接简单电路,知道什么是电路。
2、设计简单的电子元件符号,初步学会用简图把连接好的电路画下来。
活动器材:电池、电线、小电珠、开关
活动二:电池的串联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并记录如收音机,遥控器等小电器中电池的连接方式,初步认识二节电池串联使用时的特点及连接时的要求。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和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态度。
3、通过讨论,了解废电池的危害与防止方法。
活动器材:电池、电线、小电珠、开关
三、教学过程:
(一)连接电路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S实验:用一节电池使一个小电珠亮起来。
  
  
S记录:连接方法。
  
S交流:记录的连接方法及设计的电子元件的简图。
  
S小结:有电池、小电珠、开关、导线等元件连接成的通路叫做电路。
S为学生准备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珠、一个开关、导线若干。小电珠亮起来后即要求学生断开开关。
S记录时要求用自己设计的简图来表示各种电子元件。
S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知道设计的简图首先要正确地表示出各种电子元件的关键部位。
S由教师引出什么是电路。
(二)电池的串联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S讨论:使小电珠更亮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S实验:在前面的电路中加入一节电池。
  
S交流:两节电池的连接方法。
  
  
  
  
S观察:一些小家电的电池连接。
S记录:观察的结果。
S讨论:废电池的危害和回收。
  
S引导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增加电量的方法使小电珠更亮。
S实验时,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不正确的连法,并加以引导。
S根据学生的交流将两节电池的连法板画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使小电珠更亮的连接方法是电池的串联,电池的并联不必说明。
S引导学生观察细致,并联系生活实际,记录在活动作业上。
  
S可适当介绍镍镉电池的环保性。
  
  
四、教学设计说明:
           活动一“连接电路”中,由于学生已有相关的使小电珠亮起来的经验,因此活动的重点应落在帮助学生形成电路的概念及学会用简图表示电子元件和完整电路。活动二“电池的串联”中,可以通过观察小家电的电池,拓展有关废电池的危害和回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安老师简介


copyright 2000-2009 安老师天天作文网( zuowen365.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21034号-1

版权声明|关于我们|在线投稿|申请链接|给我留言|付费方式|作文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