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写作技巧


首席教师       招生简介

晚托辅导       作文辅导

当前位置:首页 > 备课教案 > 中学语文备课 > 详细内容
口 哨
发布时间:2011/3/9  阅读次数:2000  字体大小: 【】 【】【
九     口   哨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2、   朗读、品味课文语言,理解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培养他们正确面对逆境,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说明:
本文是一篇感情真挚的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韵味。或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我”长期卧床的无奈和痛苦,或运用比喻,写出学会“吹口哨”之后的那种欢快愉悦。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几乎涵盖了环境描写的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本着随文而教的新课程理念,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上三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阅读感知
导入新课,明确本环节的学习任务
散读课文,能用一二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的习惯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问题探究
提出突破口:文中的“少女”为什么选择“吹口哨”?你能理解她的心情吗?
朗读、交流、互评
采用“中心开花”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初就基本把握文章的主旨,就更能深刻感悟文章所含的蕴意。
体验感悟
顺势引导、相机点拨、概括小结
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理解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品味语言的意味,感受“我”的心理变化,与病魔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这更是一种美的熏陶。
拓展延伸
张海迪的故事曾经激励了你们父辈一代的成长,今天,你们能从她身上感受到什么呢?
找出文中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说说喜爱的理由。课外找一二个张海迪的故事阅读,进一步了解这一时代的楷模。
更进一步感悟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无论在何时、何地,这些品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练习举隅
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   我唱歌没有哭过,但我听见自己用口哨吹出的歌却不止一次地流下眼泪,也许是我喜欢那些染着忧伤色彩的歌。(为什么唱歌“不哭”,而吹口哨要“流泪”?)
2、   木轮椅碾过乡村土路的坎坷和泥泞,我告别了少女时代。(“乡村土路的坎坷和泥泞”有什么双关含义)
3、   我很想吹口哨,吹那支悠长缥缈的歌······
参考资料
张海迪的故事
       80年代,一个光辉的名字--张海迪,在神州大地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张海迪的事迹到处传颂,海迪精神到处弘扬。人们在这位三分之二躯体失去知觉而不向命运之神屈服的姑娘面前,在这位“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的勇士面前,在这位以自己的痛苦换取别人的欢乐、以缩短自己的生命来延续他人生命的时代楷模面前,都在深深地思考:人生的全部意义究竟在哪里?邓小平同志挥毫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陈云同志题词:“以张海迪为榜样,勤奋学习,热心助人,做八十年代的新雷锋。”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现在她已是山东省文联的专业创作人员,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问世,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7、8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以后,张海迪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辅导下考取了中学、中专和大学,不少迷惘者在与她的接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变得充实和高尚起来。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吹过口哨么?今天让我们跟随张海迪,看一个孩子如何用她病痛的身体和心灵奋力吹奏着生活的琴弦。简介张海迪。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 同学散读,初步感知口哨是作者艰难岁月中的慰藉,给作者带来了快乐。
注意下列字音
脊(jǐ)背 缥缈(piāo miǎo ) 泥泞(nìng)钦(qīn )佩
2、理清文章的思路 (以时间顺序为突破口)
第一段:(1——6)回忆往事,妈妈教“我”吹口哨。
第二段:(7——10)口哨陪我度过少女时代。
第三段:(11——12)经历了三十年的漫长岁月,我对生活仍存希望,表明“我”决不放弃生活,决心与病魔决战到底。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学生思考ppt上的问题,提问,明确。
1.“我”吹口哨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我”是一个高位截瘫的小女孩,久卧病床,不能动弹,在吹口哨当中“我”找到了快乐,摆脱了孤寂,寄托了“我”对恢复健康的希望,使我敢于面对困难,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2.文中第三段多次用到“我”,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一种压抑情感的宣泄,是作者内心的独白。
3.文中多次提到“小鸟”,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小鸟”暗含自由自在。这是“我”内心的渴望,激发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
往,对生命的热爱,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
4.对第十段的理解,暗含什么?虚实相映,暗含岁月的坎坷,个人的不幸。
四.口语训练
从“春天来临”至文章结束,由学生品读,再请同学评价,老师点评。
五.艺术手法
.环境描写: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尤其是写景十分出色,找出这些环境描写并讨论体会其对描写人物的作用。
总体上说,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⑴交代时间、地点、故事发生的背景;⑵烘托人物的心情;⑶渲染气氛;⑷推动情节的发展。
文中多次提到窗外的小树、叽叽啾啾唱着歌的小鸟,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绿色小树,激发起“我”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我”勇敢地活下去,自强不息。
  
六.拓展延伸
张海迪的故事曾经激励了你们父辈一代的成长,今天,你们能从她身上感受到什么呢?
七、作业(1.2必做,3选做)
  
1.造句:“怅惘” “悠长”
2.作文片段训练:“秋天的早晨”,以环境描写为主,并在环境描写中表现内心的情感。(300字左右)
3. 阅读张海迪散文集《生命的追问》
  
八、质疑教材:第3自然段是否用笔过多,能否略些
  
九. 有关资料:
张海迪,1955 年生于山东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哲学硕士,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 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她在家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
上一篇:陈太丘与友期 下一篇:留住童年
安老师简介


copyright 2000-2009 安老师天天作文网( zuowen365.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21034号-1

版权声明|关于我们|在线投稿|申请链接|给我留言|付费方式|作文在线报名|